第30章 傾圮殘宮又遭劫:土匪再盜東陵(3 / 3)

定陵的用料分為兩類,一類為籌辦的物料,有鹹豐帝生前陸續采買的,也有鹹豐帝死後從各地調運的;一類則為原寶華峪陵寢的舊料。寶華峪陵寢原為道光帝陵寢,因地宮出水被廢棄。使用那裏的舊料,主要是為了節省開支,同時也有縮短工期的因素。據檔案記載,所用的舊料大部分為石料,如石門、石像生、石望柱等大件白石計65件,各種舊磚605464塊,舊隔扇62扇,坎窗24扇,節省白銀20多萬兩。當權者知道節省民力物力當然是好事,但從另一個側麵我們也可以知道,此時清朝的國力,已不複“康乾盛世”的輝煌了。但是在盜墓者的眼裏,這還是一塊相當有油水的肥肉。

其實盜掘定陵的人,我們並不陌生,他就是和王紹義一起盜康熙大帝景陵的人:黃金仲。

為了謀劃盜定陵,黃金仲已經是兩天三夜不曾合眼了,他焦灼地在隆恩殿裏來回走動,想到不久前跟王紹義合夥盜掘景陵成功後所分到的稀世珍寶,心中就有著止不住的得意與亢奮。試想,如果這次盜陵順利的話,憑他的人力,他可以同時將鹹豐、同治和慈安太後的三座陵墓打開,所得到的財寶將是盜掘景陵的三倍。想到此處,黃金仲禁不住自言自語:“我黃金仲要將清東陵所有沒有被人盜開的大小皇陵,一個一個地統統掘開!”

與上次盜景陵不同,這次盜陵由黃金仲獨自一人指揮。按事先的分工,由王紹義等人指揮盜掘惠陵、定東陵,由於自己不太懂古陵的建築結構,指揮失誤,故此進度遲緩,心中焦灼。

經過幾天的挖掘,他們終於將定陵的地宮打開,然而就在打的同時,就聽見有人大叫:“天呐,不好了,地宮裏有毒氣!”隨著一聲驚叫,剛打開地宮入口的人們潮水般退下。黴氣逐漸散盡後,人們漸漸安靜下來。這時,黃金仲命令下屬要不惜一切代價,進入地宮,炸開石門!就在這時,參與盜定陵的一個小頭目來向黃金仲彙報一個非常不妙的消息:定陵的地宮有積水!

聽到這個,黃金仲十分吃驚與懊惱,他本以為炸開石門後,劈開棺材,就能將寶物輕而易舉拿到手,誰知在地宮裏又發現滔滔大水,他濃眉緊蹙,胸中再次燃起煩躁的怒火。

然而,所謂魔有魔法,賊有賊招,地宮的積水並沒阻止了盜賊的步伐,為了能夠順利地得到地宮的寶物,這夥盜賊轉身到隆恩殿香案頂上拿下大匾,再加上兩扇紫檀門板,稍一捆綁,竟然做成一個竹伐,一個小時後,這夥亡命之徒坐著“船”劃進鹹豐和薩克達氏的棺槨前,跳上棺槨,揮動利斧、劈棺揚屍,將隨葬物品洗劫一空。

惠陵被盜過程

如果說鹹豐是不幸的,那麼他的兒子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就更加的不幸了。因為東陵諸陵中,被盜匪光顧次數最多的可能就要數同治皇帝的惠陵了。

惠陵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的陵寢,位於景陵東南三公裏處的雙山峪,載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4),生前一直未建陵寢。死後於光緒元年(1875)二月,清廷選擇雙山峪為萬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確定陵名為惠陵。自光緒元年八月初三日動工,至光緒四年九月竣工(1875-1878),曆時三年零一個月,共耗銀4359110。89兩。承修大臣為醇親王奕、左都禦史魁齡、戶部侍郎榮祿、署理工部侍郎翁同和等。

惠陵建築規製依照定陵,除未建聖德神功碑亭和二柱門外,又裁了石像生和接主神道的神路。建築布局從南往北依次為:五孔拱橋一座、平橋兩座、石望柱兩根、牌樓門一座、東西下馬牌各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廚庫一座、井亭一座、三孔拱橋三路、平橋兩座、東西朝房各一座、東西值班房各一座、隆恩門一座、東西燎爐各一座、東西配殿各一座、隆恩殿一座、琉璃花門三座、台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各一座,寶頂下為地宮。陵寢外圍環以砂山。除東西值班房為布瓦蓋頂外,其它建築屋頂均覆以黃琉璃瓦。

該陵雖是清晚期營建的皇帝陵,但所用木料均為楠梃木,木質堅硬,俗有“銅梁鐵柱”之稱,因而大木構架至今保存完好。

就是這麼一座有著“銅梁鐵柱”之稱的陵墓,在盜墓活動最瘋狂的時候,竟然在5年內就三次被盜掘。第一次是1945年秋季。時隔一年,盜賊又來惠陵,用炸藥炸開地宮中的石門,將同治帝棺槨砍開,盜走大量珠寶。1948年,這夥盜賊再次到惠陵,掘開金井,盜走珍寶。這次的盜墓應該是惠陵被破壞最嚴重的一次。據說地宮被挖開之後,盜匪們進入金券,將皇帝、皇後的屍骨從棺中拉出來。由於前幾次的被盜,同治帝隻剩了一把枯骨,而阿魯特皇後雖然已入棺七十年,屍體竟然保存完好。歹徒們把她的衣服剝光,皇後赤條條地躺在墓內。土匪盜陵之後,通向地宮的洞口便敞開著,鄰村近莊中獵奇好勝的人們,常常三五一群,手執火把進地宮去“探險”。

據目睹皇後屍身者說:赤身露體、一絲不掛的娘娘,躺在墓室的東南角,仰身向上,披散著長發,微閉著雙眼,但麵容完好,沒有絲毫的痛苦表情。可是讓人慘不忍睹的是,她的腹部卻被剖開,腸子流淌一地,為什麼皇後屍體慘遭大開膛呢?隻因世間傳說同治的皇後是吞金而死,腹中有寶,就為了取得皇後腹中的寶藏,盜匪竟然對一個已死之人下此毒手。

盜墓者的下場

清東陵第二次大規模被盜,引起了當時清朝遺老遺少和普通百姓的極大憤慨,也受到冀東行署高度重視,他們不惜一切代價抽調得力幹將破獲此案。不同於孫殿英盜東陵的不了了之,這次冀東行署很快就將盜陵的主犯趙連江、李樹音等人在景陵大碑樓前就地正法。首犯黃金仲事發後畏罪潛逃,在國統區內被軍統特務抓獲,投進監獄,終了此生。主犯王紹義在1951年3月被遵化縣人民政府依法處決。清東陵第二次大規模盜陵的眾犯終於得到了應得的懲罰,相信東陵內的各位大清皇帝應該也瞑目安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