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紀光具有多年盜墓經曆,是這些人中最富有經驗的一個。當八個人聚在一起研究盜墓計劃的時候,他捋袖子瞪眼,環視一下屏氣靜聽的同夥,毫不掩飾地端出心中盤算的主意,“不瞞諸位,我盜過泰妃陵、王爺陵,這些墳包子好挖好拿,皇陵則完全相反,皇帝陵、皇後陵裏寶貝多,這誰都清楚,可明樓寶頂,規模太大,巨石暗券,灌漿箍鐵,工程堅固,就咱這幾個人,累死也弄不開……我看咱就先撿個容易的,盜妃陵,怎麼樣?”
“我看行,就盜妃陵。”鄂士臣對李紀光的話表示讚同,“老李的話有道理,妃陵工程量小,有幾夜就能挖開,拿走寶貝做了事,容易見效。幹這事,要的是速戰速決,先找個妃陵幹一回,以後再慢慢來,能弄開取寶的陵,一個也不放!”眾人同聲附和,決定先挖妃陵,但西陵內有三座妃陵,還需選擇。
最後,他們根據各陵的地理位置,來推測盜陵過程中的凶險程度。要緊的是盡量不要節外生枝闖出禍來。慕東陵、昌妃陵位置靠西,距八路軍的駐地較近,盜掘這兩座陵容易暴露目標。泰妃陵呢,離村莊較近,人跡多,也容易被發現,而且泰妃陵寢內已被盜過,再費好大勁去挖掘搜尋,得不償失。還有位置靠北的嶽各莊等地的王爺陵,地下寶物雖不及帝後妃諸陵多,但比較好盜掘。問題是那一帶是以高洪飛為頭子的土匪武裝活動的地盤,這幫人心毒手狠,為富不仁,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
八個人最後將目標集中在園寢中的珍妃墓。理由是:崇妃園距村莊較遠,不易被人發現,比較安全。珍妃是光緒皇帝的寵妃,生前雖不得意,死後入葬的規格卻很高,隨葬的珍寶肯定不少,進行盜墓容易發橫財。
經過精心謀劃,八個人分頭去做準備。鄂士臣與關友仁裝扮成搭伴打柴的人,去探查出入珍妃墓的路徑。盜墓行家李紀光弄來一根兩丈多長的木杆子,杆子根上安有一個“八”字形的腿,杆身上等距離地釘著許多根短木棍,俗稱“蜈蚣梯子”,專備越牆入脊入洞下地宮,使用甚為方便。眾人還準備了鐵鎬、鐵鍁、手鋸、鋼釺等掘土起磚撬門的工具等等。一切準備停當,這夥人便分散隱蔽起來,裝做若無其事的樣子,單等鄂、關二人把路徑摸清探明之後,便向崇妃園寢珍妃墓進發。
珍、瑾二妃的墳墓,並列在崇妃園寢三座門裏廣場的北側,場內蒼鬆鬱鬱,芳草萋萋,兩座寶頂矗立在長方形的月台上,寶頂下即是棺槨所在的地宮。月台南邊有石階與神道相連,石階下麵就是進入地宮的石門。這群盜墓者是從珍妃墓的石階與寶頂的中間向下挖的,這裏是長方形大磚含油灰灌注砌成的,每塊磚有40多斤重,著以細漿白灰粘合,很難撬動。四個挖掘者甩開膀子,使盡蠻勁,也沒多大收獲。後來他們想出一個巧法,先用鐵鎬和鋼釺鑿碎一塊大磚,而後從綻裂處用鎬刃一小塊一小塊地往下撬。這樣幹雖然瑣碎些,但弄掉一塊磚是一塊。這幫人忙了大約八個小時,才挖出了一個直徑2米、深約3米的豎井,底下便是堅硬的地宮券頂石,為了使過程短一些,他們便用火藥炸開了珍妃墓。
據盜賊後來說,珍妃的地宮規模不大,約6。7米長,10米寬,呈長方形。南麵一座石門,雄偉壯觀。正北麵放置著寶床,寶床上放著一口巨大的棺槨,在燈光的閃耀下,棺槨通體閃亮。
李漢光等人趟著積水來到珍妃的棺槨前,用斧頭鑿穿一個小洞,又用鋸條鋸開一個圓窟窿。李漢光手提馬燈順著圓窟窿鑽了進去。
珍妃頭戴鳳冠,身披霞帔,麵色如生。李漢光來不及細看,立即著手搜尋寶物。他見珍妃左手上握著一塊玲瓏透明的白玉雕花,右手上握著一個金光閃閃的金如意,手腕上戴著一對金鐲,頭上插著幾枝碧綠的玉簪,身邊還有許多陪葬物,大都是金銀、寶石、珍珠、瑪瑙。他急急將這些寶物一件件裝進事先備好的馬褡子裏,從棺中鑽了出來。
鄂士臣等人將盜得的寶物經過清點後,按質量好壞分成八份。因金扁方太貴重,不便分給一個人,於是劈成八瓣,然後抓鬮將珍寶分掉。
史學家對於珍妃墓被盜則持有不意見,他們當中相當一部分認為,當初群匪所盜的其實是珍妃的姐姐謹妃的墓,珍妃墓隻是空背被盜之名。
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是著名曆史學家李軍提出的,他認為被盜的不可能是珍妃墓有二點原因:
其一,從規格大小來說,瑾妃墓稍大於珍妃墓:—畢竟瑾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妃子,可以通過測量陵墓寶頂到月台的距離找到答案。從外觀上也可以看出來。當然,差別不是很大。
其二,瑾妃墓的地宮用石頭砌成,珍妃墓是磚砌。而當年的關友仁、鄂世臣等一夥人在盜墓時曾使用過炸藥,因為地宮光靠鋼釺打不開;據史料記載,他們當中還有兩個專門的石匠。
時光流逝,大浪淘沙。“夜盜珍妃墓”已是50多年前的往事了。如今,人們觀覽崇妃園寢,迎著芳草馨香,穿過古鬆濃陰,會看到修複後的珍、瑾妃墳塋。這對姐妹墓雙雙並立在平坦的月台上。在憑吊珍妃時,人們隻會對她生前的坎坷遭遇倍感同情,至於被盜究竟是誰的墓,反而不再是人們關注的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