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再現人世繁華:天人合一的明十三陵(3 / 3)

第三進院落,前設紅券門製如陵門,為陵寢第三重門。院內沿中軸線方向建有兩柱牌樓門和石幾筵。

長陵的著名,不僅在於這三層院落,使長陵如此受重視的另一層原因是長陵的棱恩殿。

長陵的這座棱恩殿,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堪稱是我國古代木構建築中的珍貴遺物,其珍貴之處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麵:

一、規模大,等級高。此殿製仿明代皇宮金鑾殿(明代又稱奉天殿、皇極殿)修建,麵闊9間(6。56米),進深5間,殿頂為古建中等級最高的重簷廡殿式,覆以黃色琉璃瓦飾。正脊至台基地麵高25。1米。上簷飾重翹重昂九踩鬥拱,下簷飾單翹重昂七踩鎏金鬥拱。六排柱前後廊式的柱網排列方式規整大方。殿內“金磚”鋪地,殿下有3層漢白玉石欄杆圍繞的須彌座式台基和一層小台基,總高3。215米。台基前出三層月台。每層月台前各設三出踏跺,古稱“三出陛”。

二、用材考究。此殿梁、柱、枋、檁、鎏金鬥拱等大小木構件,均為名貴的優質楠木加工而成。各構件在殿內部分(除天花外)無油漆彩畫,顯得質樸無華。支撐殿宇的60根楠木大柱,用材粗壯,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材佳木。特別是林立殿內的32根重簷金柱,高12。58米,底徑均在一米上下。

三、有重要的曆史、文物價值。我國的古建技術,宋代有《營造法式》,清代有《工部工程做法則例》,都是官修的建築工程用書。但處於宋、清兩代之間的元、明兩代卻都沒有官修建築用書。因此,元明二代遺留下來的古建,就成為建築史學界研究元明建築法式、特點的基本素材。特別是像長陵棱恩殿這樣的高等級的明代官式建築,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這座大殿從結構上看,屬疊梁式構架體係,不推山。宋元時期的叉手、托腳等構件已不采用,襻間鬥拱也按照“檁、墊、彷”的組合方式由墊板代替。整體結構更趨簡化,節點更趨牢固。

陵園祭祀是我國古代陵園製度的一項重要內容。西漢時陵中設有寢殿和便殿,陵旁設廟。時有“日祭於寢,月祭於廟,時祭於便殿”之說。唐宋二代,陵園設有上下二宮。上宮設寢殿(又稱獻殿),用於舉行隆重祭獻儀式。下宮,即寢宮,是供奉墓主靈魂日常飲食起居的場所。明朝從孝陵以後,陵寢祭殿有享殿、陵殿、獻殿、寢殿、香殿等不同稱呼。殿內日常陳設有神榻(靈座、龕帳)、帝後神牌、冊寶、衣冠、禦座、香案以及各種樂器。朝廷遣官致祭時,殿內再增置陳設祭品用的正案、從案、三牲案匣等。這些陳設說明,明朝陵殿具有供上陵朝拜舉行大規模祭獻活動,和平時司香火、四時供獻、朔望朝陵等日常祭祀的雙重功能。它兼有西漢陵寢寢殿、便殿或唐宋陵寢上下二宮祭祀用殿的功用。

總之,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獨立的單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裏,多至八公裏。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均成扇形分列於長陵左右。這種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國專家的讚賞,如英國著名史家李約瑟說:皇陵在中國建築形製上是一個重大的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築部分與風景藝術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他評價十三陵是“最大的傑作”。他的體驗是“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穀的景色,在有機的平麵上沉思其莊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築,都和風景融彙在一起,人民的智慧由建築師和建築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

英國城市規劃家愛德蒙培根也高度評價了明十三陵的藝術成就,他認為“建築上最宏偉的關於‘動’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築群的布局“氣勢是多麼壯麗,整個山穀之內的體積都利用來作為紀念死去的君王”。他們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明陵建築與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從而高度讚賞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