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案時間:1928年7月10日夜
作案地點:清東陵
受害人:清東陵各個王公大臣
作案人:孫殿英及其軍隊
作案手段:闖進陵內,在明樓、寶頂各處掀磚挖洞,都不得其門而入。最後是在古洞門內、迎麵有一座磚牆的下麵,用炸藥炸開了地宮的進口。在硝煙彌漫的殘磚斷石中,向北呈露出一麵漢白玉石的金剛牆,從牆中間拆下幾塊石頭,就順著這個石洞口爬進了地宮。
作案後果:兩墓皆被盜掘一空
盜墓性質:官盜
可信程度:有史可考
順治七年,攝政王多爾袞病死,順治帝親政。按照中國曆代帝王的慣例,順治在親政的那年,開始派人尋找“萬年吉壤”,但天不遂人願。人們常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在順治皇帝一次帶領群臣外出打獵的途中,他看中了一塊寶地。
那一天,當順治帝和一大群的大臣沿長城向東來到河北遵化縣所轄的馬蘭峪鎮一帶鳳台山時,順治登上了一處高坡,舉目四望,隻見高山連綿,崗巒起伏,隆起的山脊在藍天白雲的掩映下若隱若現,猶如一條條天龍奔騰湧躍,呼嘯長空,在天龍盤旋飛舞的中央,一塊坦蕩如砥的土地,蔚然深秀,生氣盎然。東西兩項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緩緩流淌,形似一個完美無缺的金甌。
順治在驚訝於這天造神賜的寶地後,大聲說道:“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於是他來到一塊向陽之地,跳下坐騎,十分虔誠地向蒼天高山禱告一番,隨後解下隨身玉佩,係於全漆箭翎之上,彎弓滿石,振臂一射,那箭便穿雲度日,飛落於正麵鳳台山的山阜之前,入地足有一尺深,振振有聲,“箭落穴定”。臣僚、術士們趕到山前,找來木鍁在地上挖出一個磨盤大的圓坑,謂之“破土”。這個圓坑便是陵寢地宮“金井”的位置,待陵寢地宮修好後,將第一鍁土放入“金井”之中,標誌著皇帝死後依然擁有黃天厚土,並和他生前的大地永遠血脈相連。
當一切準備事宜完成後,順治傳諭,改鳳台山為昌瑞山。臣僚們又找來一斛形木箱,蓋在“破土”的位置,不再讓它見到日、月、星光,同時委派人員在此日夜守護,以待動工興建。順治帝的眼光確有獨到之處,這確是一塊連後人都讚歎不已的風水寶地。
引子
清東陵是清代的皇陵之一,清代的皇陵共有五處,三處在遼寧省,兩處在河北省。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縣的馬蘭峪,北倚昌瑞山,南靠金星山,東鄰倒仰山,西傍黃花山。這裏群山環抱,風景秀麗,係順治皇帝親選的陵地。
位於河北省遵化境內的清東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為宏大,體係最為完整,布局最為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占地78平方公裏的15座陵寢中,長眠著161位帝、後、妃及皇子公主們。
清東陵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北有昌瑞山做後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
清東陵的建築恢宏、壯觀、精美。580多座單體建築組成的龐大古建築群中,有中國現存麵闊最寬的石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的仿木結構巧奪天工;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隨山勢起伏極富藝術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宮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歎為觀止,被班禪大師讚譽為“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寶庫”;慈禧陵三座貼金大殿,其裝修之豪華舉世罕見,“鳳上龍下”石雕匠心獨運……
清東陵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每一座陵寢都記載著或輝煌或衰敗的曆史,每一座陵寢都傳承著或動人或神秘的故事。入關第一帝順治,開創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文武兼備的十全老人乾隆,輔佐聖、世二祖的傑出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後,兩度垂簾聽政的慈安、慈禧,讓人撲朔迷離的香妃,還有鹹豐、同治……這些曾主宰過國家命運,在清王朝政治舞台上扮演極為重要角色的人物,如今都長眠於此。
孫殿英盜墓過程
1928年正是軍閥混戰、國窮如洗、民不聊生的荒亂年月,不屬國民黨正規軍的雜牌軍孫殿英部,被蔣介石另眼相看,克扣孫殿英軍隊的糧餉。孫殿英軍隊的官兵已半年沒有發餉,軍心浮動,常有開小差的事情發生,孫殿英自己也明白,若上再不撥糧款,恐怕開小差的更多,甚至有嘩變的危險。部隊這一嚴峻的形勢,迫使孫殿英不得不苦思“解藥”。驀地,一個罪惡的念頭在他腦海萌發:“盜墓去!”
1928年7月8日,孫殿英在軍部召開緊急會議,宣布崩皇陵也是革命,是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誌,為革命做出貢獻的“正義”之舉,並由馮養田宣布行動方案。至此,一場曠世罕見的盜寶事件,拉開了序幕。
但是盜墓過程並沒有他們預想的那麼順利,首先開赴東陵是孫殿英的心腹譚溫江和旅長韓大保。他們奉命首先開掘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工兵營在陵寢各處連續挖了兩天兩夜找不到地宮入口。孫殿英十分著急,就派人把當地地保找來。地保是個40多歲的小地主,聽說是要為盜皇陵當“參謀”,頓時嚇得臉色蠟黃,兩腿直打顫,但又惹不起這個軍長,隻好說:“陵寢麵積這麼大,我也不知道入墓穴的具體位置,還是找幾個附近的老旗人問問吧!”這話提醒了孫殿英,他立即派人找來五六個老旗人。可這些老人也不知道地宮入口,孫殿英以為他們是不肯說出秘密,開始還好言哄勸,漸漸失去耐心,就用鞭子抽、烙鐵烙。老人哪經得起這折騰,不到半天工夫就死去兩個,有一個實在受不了孫殿英的折磨,就說離此地10多公裏有個張石匠,曾參加修築陵墓,興許還能記得進地宮的位置。
我們都知道,曆朝曆代的皇帝為了不讓外人知道地宮入口,修築皇陵最後一道工程:隧道的匠工,往往都被處死。那麼,這個張石匠又是怎麼逃離虎口,獨自生存下來的呢?這裏麵有一段奇事。
原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救了他的命。當時慈禧入葬時,在工匠中挑出81人留下最後封閉墓道,並告訴石匠們可以從另一事先挖好的隧洞出去。工匠們心裏明白得很,這隻不過是曆朝沿襲下來的騙局,既然被留下了,就別想活著出去。當時這個張石匠已40多歲了,幾天前聽鄉裏人帶信,說他老婆給他生了個大胖兒子,可把他喜壞了,現在要他留下來,連兒子也沒看一眼就死去,心裏不是個滋味。他在搬動石頭時走神,腳下一滑,一塊大石頭砸在身上,當場就昏過去了。當時正忙碌中的監工以為他死了,怕玷汙了金券(即寢宮),便叫人拖出去扔到荒山坡。張石匠醒來時發現自己不在陵墓工地,又驚又喜地拚命跑回家,這樣才算撿了一條命。
孫殿英從老旗人口裏知道了這個秘密,便迫不及待地去找張石匠。深更半夜,張石匠突然被幾個軍人請到東陵來,他迷迷糊糊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孫殿英對他說,請指點一下進入慈禧寢宮的墓道入口就送你回去。張石匠立刻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嚇得小腿肚子直抽筋,跌坐在椅子上。張石匠想,我怎麼能做出出賣祖宗的事呢?孫殿英用元寶、金條來引誘,張石匠還是一言不發。孫殿英火了,吩咐手下搬來刑具準備用刑,轉而一想,如果張石匠經不住用刑,死了,我哪兒去找墓道入口?於是又沒有上刑。但是老奸巨猾的孫殿英立刻就想出了一個對付張石匠的辦法,隻見他大手一揮,說:“你不說,是不是?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去,把他兒子給我抓來,今天我就是當著他的麵扒了他寶貝兒子的皮!”這一招真靈,還沒等孫手下的人出門,張石匠就撲通一聲跪了下來。
在石匠的帶引下,墓道口找到了,但道口被多層花崗石堵得嚴嚴的,石頭與石頭之間又用桐油糯米石灰漿粘固,真可謂天衣無縫,比自然山石還難鑿。工兵營長叫人搞來兩大桶硝鏹水,想用侵蝕的辦法打開石障,但還是無濟於事。時值夜半,掘墓的官兵一個個累得汗流浹背,癱倒在地上。孫殿英一看急了,幹脆叫部下運來炸藥,牽上導火索。隻聽“轟、轟”幾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慈禧陵墓的墓道被炸開一個大窟窿,刹時“嗖嗖”:一股股陰黴氣從墓裏竄出,嚇得官兵直往後退。於是孫殿英下令命譚溫江帶一排士兵堵在墓道口,誰敢逃跑就打死誰。
士兵們膽戰心驚地進入地宮,就在這個時候,一件讓人毛骨悚然的事情生了。
進入了地宮,西太後慈禧的棺槨就擺在麵前。“給我開!”一聲令下,陰冷死寂的地宮中,頓時響起鎬頭利斧的撞擊和刺刀的沙沙聲響。
要知道,清代棺木有兩層,外層稱槨,裏麵那層才稱棺。這外槨是用一種名貴的金絲楠木製成,木料產自川、廣、雲、貴的原始密林,不僅質地細膩、花紋秀美,還散發著一股浸人肺腑的清香。外槨金絲楠木外麵,還漆有四十九道漆。最外層金漆塗刷完後,再由喇嘛用藏文書寫四天王經咒於上,用以佑護亡靈。可惜這光芒四射的金漆外槨,競被匪徒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徒們將碎槨木搬開,現出一具紅漆滇金的內棺。匪官怕用刀斧劈砍損傷棺內寶物,嚴令匪兵小心謹慎地用刀撬開內棺。就在這時,突然,木棺中傳出“喀嘣”聲巨大響動,整個棺蓋“嘩”地蹦起一尺多高,緊接著,一陣淒冷冰涼的陰風黑霧“呼”地一聲竄出棺外,直向兵士們的麵部撲來,每個人的臉上都像被重重地擊了一把石灰,痛疼難耐又涕淚俱下,眼前一片漆黑,頭腦一陣暈眩。就在這個瞬間,眾人抽刀棄斧向後滾爬而去,蹦起的棺蓋又“咣”地一聲回到了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