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再現人世繁華:天人合一的明十三陵(2 / 3)

明十三陵的特色

比較中國曆代皇帝陵墓,明十三陵具有三個明顯特色。

一、陵區建築的整體性特別突出。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區域的設置,早在戰國中期隨著陵墓的建造就已出現,源於我國古代以宗族為單位,按貴族的等級和宗法禮製關係布葬的“公墓”製度。各個時代陵區規模的大小及建築的設置各不相同。

在唐代和北宋,每座陵園都有各自的門闕、神道和石刻群,均自成體係。它們雖然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個整體,但在建築的設置上彼此不講究統屬和整體聯係。

明十三陵則不同,各陵雖各有自己的享殿、明樓、寶城,自成獨立單位,但陵區之內,長陵神道作為各陵共享的“總神道”出現,共享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區的建築緊密相聯,各陵總合形成了一個整體。

二、陵寢建築製度獨具風貌。中國古代的帝陵從秦漢到唐宋,其地上陵寢建築大都以覆鬥形的陵台(陵塚)為中心,前設寢殿,周以方垣並四麵設門,前開神道,構成大體均衡對稱的方陵體製。至明太祖朱元璋建孝陵始變更古製,創新為前方(方形院落)後圓(圓形寶城)。寶頂、明樓、享殿沿中軸線縱向排列的嶄新陵園布局方式,陵前的神道采用多次轉折的曲路形製。室內明間、次間各設板門一道,梢間封以牆體。其中明間板門之上安有華帶式榜額,書“棱恩門”三金字。“棱”字係後世修葺時誤寫。門下承以漢白玉欄杆圍繞的須彌座式台基。其欄杆形製為龍鳳雕飾的望柱和寶瓶、三幅雲式的欄板。台基四角及各欄杆望柱之下,各設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龍頭)。台基前後則各設有三出踏跺式台階。其中路台階間的禦路石上雕刻的淺浮雕圖案十分精美:下麵是海水江牙雲騰浪湧,海水中寶山矗立,兩匹海馬躍出水麵淩波奔馳;上麵是兩條矯健的巨龍在雲海中升降飛騰,追逐火珠,呈現出一派波瀾壯闊的雄偉景象。

明十三陵的陵寢建築布局基本繼承了孝陵,但又有所改變。如:十三陵台陵明樓內聖號碑的設置,更突出了該建築的標示作用;欞星、寶城馬道之設較之孝陵更便於陵園的巡守;方城前石供案及欞星門的設置,則增加了陵寢的紀念氣氛,也為空曠的方城前院補充了點綴物。

三、自然環境幽雅壯觀。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選址,大多受堪輿風水術的影響。明朝時皇家陵地卜選采用的是盛行於當時的江西之法,亦即形勢宗風水術,注重龍、穴、砂、水的相配關係,而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壽山吉地又是永樂年間江西著名的風水術士廖均卿等人所選,因而明十三陵自然環境具有四麵青山環抱,中間明堂開闊.水流屈曲橫過的特點,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麵水,處於左右護山的環抱之中。這一陵址位置的經營方式與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觀顯得更為賞心悅目,豐富多彩,更能顯示皇帝陵寢肅穆莊嚴的恢宏氣勢。

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評價說:“明十三陵建築價值極高,長陵的楠木殿其規模是全國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無論是從建築形式,還是建築結構,或建築藝術上看,是明代建築的實物曆史。”

明皇陵的典範:長陵的陵宮建築

明長陵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後徐氏的墓,也是明十三陵中最具代表性的皇陵。長陵的陵宮建築平麵布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其前麵的方形部分,由前後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

第一進院落,前設陵門一座。其製為單簷歇山頂的宮門式建築,麵闊顯五間,簷下額枋、飛子、簷椽及單昂三踩式鬥拱均係琉璃構件;其下辟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隨牆式角門(已拆除並封塞)。院內,明朝時建有神廚(居左)、神庫(居右)各五間,神廚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於清代中期,碑亭則保存至今。

第二進院落,前麵設殿門一座,名為棱恩門。據《太常續考》等文獻記載,天壽山諸陵陵殿名為“棱恩殿”,殿門名之為“棱恩門”,始於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親易佳名。其中“棱”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極之恩”意,長陵棱恩門,為單簷歇山頂形製,麵闊五間(通闊3114米),進深二間(通深1437米),正脊頂部距地麵高1457米。簷下鬥拱為單翹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鬥拱耍頭的後尾作斜起的杆狀,與宋清做法俱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