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聞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的燕山山麓。據京城約五十公裏,總麵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裏。這裏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有人不禁要問,明朝一共有十六個皇帝,為什麼叫十三陵呢?這我們還要從明朝的曆史說起。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便葬於南京鍾山之陽,稱“明孝陵”。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允,但是朱允還沒等把龍椅坐熱,就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去而不知所終。有人說朱允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所以沒有陵墓。至於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後和大臣的旨意下繼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複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朱祁鈺是皇帝,因此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給搗毀了。最終以“王”的身分將朱祁鈺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中有兩位皇帝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個具有天然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餘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澤州,山脈蜿蜒綿亙北走千百裏不斷,至居庸關,萬峰矗立回翔盤曲而東,拔地而起為天壽山(原名黃土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強力。明末清出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裏的優勝形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前麵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
明十三陵的規模
明十三陵規模宏偉壯麗。陵墓分布在盆地的東、北、西三麵,南麵兩邊有龍山、虎山把守陵門。十三座陵墓成扇形排列,各以一座山峰為背景,各由一組建築組成,在綠樹濃蔭的自然風光襯托下,構成一幅壯麗的畫卷。陵區前矗立著晶瑩光潔、典雅嚴謹的石牌坊。進入牌坊不遠即陵園正門,稱大宮門。附近有碑亭、華表。門後為一條長達7公裏的神道,兩旁有石獸、石人。石獸有24座,共12對。其中,獅子、獅豸、駱駝、象、麒麟、馬六種,每種四隻,各二坐二立,石人六對,分勳臣、文臣、武臣三種,都是立像。它們用整塊白石雕成,神態逼真,雄壯生動。
十三陵中以長陵規模為最大。嘉靖帝的永陵和萬曆帝的定陵是皇帝生前親自經營三十多年的壽陵,所以規製恢宏豪華。其它九座陵墓: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穆宗昭陵、光宗慶陵、熹宗德陵都是皇帝死後才動工興建,修建時間不過半年,比之長陵、永陵、定陵的規模相差甚遠。至於崇禎帝,因是亡國之君,沒有正式建陵,而是利用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而成,規製卑隘,極為簡率。即使如此,一陵之建也要役工數萬,耗銀一二百萬兩。
總體來說,十三陵的形製基本上都是沿襲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享外,各陵都是前為祭享區,後為墓塚區。祭享區前有正門“恩門”,或在其前再加一道陵門,中為陵殿,稱“恩殿”,殿前左右分列東西配殿和焚帛爐。恩門前左右分列神廚、神庫、宰牲亭等建築。墓塚區在內紅門以內,其布局為圓形、長圓形或長方形的墳丘,周圍有城牆環繞,稱為“寶山城”或“寶城”,寶城前設方城明樓,有甬道可通前後。有些陵仿孝陵之製在寶山與方城明樓之間設有小院,稱為“啞巴院”,或更設一座琉璃照壁作為屏幕障(應是地下寢宮的屏障)。方城明樓之前多設有五供石桌及二柱門。二者都是南京孝陵所未有,是從明長陵開始設置的,目的在於增加地下寢宮前的屏障層次,這是北京明陵布局上的新發展。
在每座陵墓的陵門前都有一座碑亭,碑文記載皇帝生前的業績,應由嗣皇帝來撰寫。但從明仁宗為其父朱棣寫了一篇三千五百多字的紀功碑文後,再也沒有嗣皇帝續寫,所以現在除了長陵碑外,其餘各陵都成了無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