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也應該有一個新的有關中美兩國友好的戰略思維與戰略研究。中國可以主動進行,也可以邀請美國方麵共同著手進行。從長期看,美國新保守主義者未必永遠當權,為了中、美關係的長期良好發展,中國也可以寄希望於廣大的美國人民特別是美國的知識分子、意見領袖與戰略專家。
兩岸關係的新思維
新思維分三大部分,分別是一、形勢認知;二、思維建構;三、政策建議。
形勢認知,讓我們從“認識台灣”做起,分別從四個角度來看。
1.從曆史戰略上看台灣
台灣近四百年曆史,它的存在及發展,在有清一代(當然亦可上溯自更早),直到康熙之前,都是被中原或大陸或當時的北京當局所漠視的。因為鄭氏(鄭成功父子)王朝的存在,對大陸東南構成威脅,才接受施琅建議,渡海收複台灣。清朝廷允許台民祭拜鄭成功(鄭被清廷定位為亂臣賊子),建延平郡王祠,並責成福建巡撫每年必巡台灣一次。這是北京當局認識及重視台灣的開始。1885年,台灣改建行省,派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劉在台灣,決心戮力將台灣建設成中國東南的屏障,這是中國第一次在戰略上重視台灣的開始。可以說,從“消極重視”轉變為“積極重視”。可惜,時不我與,十年建設卻因甲午之戰台灣割給日本(1895年)而盡付東流。50年後,1945年,二戰結束,台灣回歸中國,但不久,國共內戰又起,1949年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遷移台灣,自此以後,兩岸又進入到“積極敵視”階段,由老蔣而小蔣,再到李登輝到陳水扁,大陸對台,敵視未改,最多是從“積極敵視”演變為“消極敵視”或“潛意識的敵視”。
總結曆史,大陸當局對台灣,數百年中,積極重視的時間隻有十年(1885—1895),也是台灣發展最快,兩岸關係最好的十年。什麼時候,重現同治、光緒時期沈葆禎、劉銘傳等的戰略格局及政治智慧,兩岸關係及台灣問題才可望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默察民情,積極重視”是新思維的第一條。
2.從人文戰略上看台灣
台灣依人口結構,有四大“族群”:閩南(本省籍)、客家、外省及原住民,這是根據人數多寡排序的。若依時間先後,則不同時期的文化積澱,依序是原住民文化、中原文化、荷蘭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就近代而言,文化衝擊最關鍵的過程有四:(1)日本統治時期的皇民化(第一次“去中國化”);(2)戰後的西化;(3)兩蔣時期的“複興中華文化”;(4)李扁時期的本土化(第二次“去中國化”)。
經過了這樣的文化發展過程,到了目前,可以濃縮提煉出兩種對兩岸關係有深刻影響的成分:1.雛形的公民社會,亦可稱之為前民主政治。台灣的民主雖謂已臻成熟,但人民普遍對民主、自由有正麵的評價及追求的意願,與此同時,對集體主義及共產思想基本上抱持著警惕與排斥的態度。
2.對“中國”,從兩蔣時期高度的認同(自認為是中國人,而且是有著優良曆史文化傳統的中國人),在兩種力量的“擠兌”下,逐漸演變為對中國認同的冷卻,疏離或進一步地反對。兩種力量,在內部是台灣意識的興起,在外部,是作為中國認同載體的“中華民國”被大陸當局的高度壓製。麵對此等情勢,大陸當局必須能夠反省,體諒與調整。“以禮相待,以理相讓”是新思維的第二條。
3.從地緣戰略上看台灣
台灣是三股力量交彙的中心。首先,是美國圍堵中國鎖鏈的樞紐。不僅目前如此,戰後如此,甚至早在十九世紀中葉當美國一開始認識東亞時就是如此。
其次,台灣是日本生命線的咽喉。日本資源貧乏,直到目前,2/3的進口資源必須通過台灣東西側的海域北上抵日,這是台灣對日本無可取代的戰略價值。日本非控製台灣不可,要不就寢不安枕。日本占據了台灣,就可以肆無忌憚,發動侵華戰爭,南洋戰爭,太平洋戰爭,甚至偷襲珍珠港。一旦日本未能控製台灣,那麼誰“控製”台灣,它就隻能聽誰的,一如二戰之後日本同美國的關係。第三,台灣是中國出太平洋的門戶,同時也是側翼控製南中國海的高地。中國不崛起則已,隻要中國崛起,斷無被人封鎖門戶威脅要道之理。
所以,台灣是中、日、美三方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地。台灣如能統一,那麼,目前的戰略形勢立刻倒轉,日本將別無選擇,在中、美之間,向中傾斜。易言之,“反手擒拿,易守為攻”,是新思維的第三條。
4.從國內外戰略形勢看台灣
對此,我曾有“台灣形勢的三個均衡”的論述。大要是:台灣內部是小均衡;北京、華府、台北三方之間是中均衡;全球戰略大勢是大均衡。隻有當三個均衡都處於均衡狀態時,台海局麵才能有穩定的均衡。否則,任何一個均衡的失衡,都會牽動到其他的均衡,造成更大的振蕩,除非,這個失衡被另外的均衡恰好給製衡。
目前的形勢,台灣大選的結果顯示,藍、綠是50對50,但這種數學上的平衡恰恰是政治上的高度對峙,足以造成高度的不穩定,也即是失衡。另一方麵,大均衡中,近兩年來,因反恐緣故,中、美兩國處於一種暫時的穩定狀態,但其實就美國全球的戰略進展而言,這種若大均衡及小均衡任何一個或兩個都失衡了,那麼,大陸、台灣及美國當前的穩定狀態勢必會被打破。站在兩岸中國的立場,此時必須慎防美國基於其國家利益從中漁利。預見此等情勢之可能到來,必須要“觀照全局,主導均衡”,這是新思維的第四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