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從台海形勢看中國周邊戰略(1 / 3)

2005年3月14日中國人大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後,引起國際重大關注,有外電評論指該法“在亞洲響起了警報”,日本、美國、澳洲政府均表示憂慮,但俄羅斯、白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卻對中國的法案表示支持,至於台灣,除台灣當局發表強硬聲明,表達嚴厲譴責外,還決定於3月26日舉行百萬人示威大遊行。

這是一方麵事實言之,短期內諸方有基本麵的共識,一個短期穩定是存在的。

長期分析:“均衡解”因各方利益的矛盾結構而未必存在短期的審慎樂觀不意味中長期也可以審慎樂觀,恰恰相反,從中長期角度看台海形勢,趨勢是令人擔憂的,中、美、日在東亞地區存在著戰略利益的矛盾,且矛盾又集中於台灣或台海地區,而矛盾的能量正在蓄積之中。

說到底,矛盾來自於中國的快速崛起,及美國、日本(包括台灣)對中國大陸快速崛起所產生的壓力、畏懼與排斥。

對美國而言,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固然為美國帶來了更多的商機與經濟利益,但另一方麵,中國的繼續壯大對日本、對台灣可能構成的壓力,及在東亞地區逐漸取代美國既有影響力的趨勢,就長期看,是不容忽視的。

當時美國國務卿賴斯在其亞洲行前接受媒體訪問,釋放出不少足以反映美國此等“關切”的信息。賴斯說,中國在全球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力正在上升,美國有很多工具可以處理(中國崛起),中國不要以為他們能夠在亞太地區取得單邊優勢。在區域合作方麵,不應隻包括中國,也應當包括美國在內。

很顯然,美國當前為了進行全球反恐,首先集中精力處理伊朗及朝鮮等棘手難題,亟須取得中國的支持與合作,但從未在其長期的潛在對手名單中將中國除名。中國越崛起,美國此等“中國威脅論”的危機感就越強。而在美國的戰略思維中,對付“中國威脅”有“攻”與“防”兩個字,“防”的一手,即聯合日本形成軍事同盟,再加上台灣,構成軍事聯防,以遏製中國。“攻”的一手,則是“假以時日”,待全球其他地區“大勢抵定”之後,利用台灣這個中國最脆弱的神經作為“工具”切入,因此長期以來,美國對台灣是兩手策略,一手是壓抑台灣躁進的台獨衝動,另一手則是縱容台獨,默許台灣走上漸進台獨之路,為必要時“處理”中國作好準備。

自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即成為亞洲的霸主,迄今已逾一個世紀。一百年唯我獨尊的優越感,如今卻麵對中國迅速崛起的挑戰,心態上的難以適應甚至是抗拒及排斥,可想而知。實質上,中國崛起之後,兩岸重歸統一,無論是和平統一,或如《反分裂國家法》所預示的“非和平方式”的統一,對日本而言,無異是個噩夢,所以對日本而言,短期與美國立場一致,不願見台海形勢出現波瀾,長期也與美國立場一致,結合成軍事同盟,將台海地區列為美、日的“共同戰略目標”,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當然,台灣之外,東海油氣田及釣魚島權之爭,一新一舊,也都構成中、日長期利益的矛盾。

最後,再看中國,一個日益茁壯的中國,誠如中國的曆史傳統,一如既往,不會對他國構成威脅,也不會派一兵一卒去占領任何國家一寸土地。但這不意味著對中國自己的領土、主權完整及權益保障不作堅持。中國的經濟發展對進口資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日益殷切,已成一個必然的趨勢,運輸通道的安全與保障因此成為中國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台海地區最主要的關注,由此衍生的是中國也必將逐漸走向海洋為自己開拓更大的發展空間,後者又與台灣是否能與大陸完成統一有關。因此從長期看,台灣問題或統獨問題,已不僅是一個“主權與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的問題,它牽涉到的是中國在二十一世紀和平發展與崛起的基本戰略意義。

很明顯,根據這樣的分析,就長期看,中國、美國與日本彼此間存在著基本麵或結構麵的利益矛盾,不巧的是,這些矛盾卻高度集中於台灣或台海地區。所以,與短期不同,美、日兩國與中國中長期在台海地區未必存在著一個安定的均衡解,此等趨勢如任其自然發展下去,是令人擔憂的。

中國的選擇:鬥力與鬥智

目前看來,中國似乎正在進行兩方麵的努力和準備。首先,在地緣戰略上,穩住北方、西方與南方。其次,在麵對美、日台問題時,也確立了基本戰略思維,即力求和平,但不怕戰爭。應該說,這樣的全局戰略思維是正確的。但也需要指出,軍事鬥爭畢竟有巨大風險,能避免即避免;其次,和平除了期待,更重要的是力爭,而力爭,除了靠“力”,更要靠“智”。於此,謹提出幾點看法及建議。

(一)首先,就兩岸關係言,應力求將“短期”拉長,並在拉長過程中,以“漸進式統一”來因應“漸進式台獨”,爭取台灣人民對一個中國及和平統一的認同。必須承認,台灣多數人民在信息接收上是不完整甚至是扭曲的,因此,中國大陸方麵必須懂得將複雜的信息簡化和鮮明化,例如,可以告訴台灣人民有兩個選擇:不是“和平競爭”,就是“軍事鬥爭”。接受一中,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兩岸現狀即可維持,經濟互利雙贏,政治良性競爭,不接受一中,就得麵對軍事鬥爭,但多數台灣人民可能未必清楚,甚至被誤導。以簡單明了的“和平競爭”的訴求,再配合以相關的改善兩岸關係的政策做法,爭取台灣人民反對台獨的效果可能更好。

(二)對日戰略要改弦更轍。中、日之間存在著曆史問題與現實利益矛盾是個事實,但此等事實往往被中、日雙方情緒性地擴大,以致掩蓋了其實同樣存在的兩國之間可能的共同戰略利益。中國應盡最大可能將日本從美日聯盟中拉出來,使日本在中、美之間至少站在一個等距的位置上。溫家寶針對加強和改善中日關係的三點建議中的第二點,是“由雙邊的外交部門共同著手進行加強中日友好的戰略性研究”,是一個很有創意的主張。除此外,中國方麵本身即可進行相關研究,發掘開拓中日兩國的潛在共同戰略利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