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海峽論壇”不久前在廈門開幕,之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幹意見》,並於5月14日正式對外發布全文。
“海西經濟區”最早於1990年代由福建學術界提出,範圍包括福建全省,加上浙江、江西及廣東三省的各一部分,基本理念是最終與海峽東岸的台灣進行經貿整合,合而成為“海峽經濟區”。此一概念在2003年為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接納,2006年納入“十一五”規劃。
“海西經濟區”構想醞釀十幾年,終於接近成熟,應與海峽形勢的變化有關。
台灣海峽從來就有,但很難想象,兩岸之間除了地理自然因素造成隔閡之外,最大的障礙竟是來自政治因素的製約:
(1)17世紀,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建設台灣作為反清複明的基地,兩岸來往自然不易。
(2)清康熙平定台灣,兩岸雖然統一,但以當時運輸及科技條件,渡海不易,實質上仍缺乏整合。
(3)19世紀下半葉,帝國主義東來,覬覦台灣,使清廷凜於形勢嚴峻,才決定將台灣自福建籍區劃出,單獨建省(1886年),並派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劉是個有戰略視野的洋務派大臣,了解台灣戰略地位重要,乃戮力將台灣省建設成捍衛中國東南的堅強屏障,惜劉及其數位後任隻得十年時間,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台灣割給了日本,於是兩岸這一隔又隔了半個世紀。
(4)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將台灣歸還中國,兩岸統一,但國共內戰又啟,1949年開始,兩岸分治。所以,嚴格地說,1945到1949年,不但為期甚短,形式上雖然統一,但實質上也未出現明顯的經貿整合。兩岸自1949年後對峙,甚至還間有軍事衝突,更談不上互動整合了。這樣的情況,一直要到蔣經國晚年才出現改變。
(5)1989年,蔣經國先生去世前一年,宣布台灣人民可以返大陸探親,這是曆史轉變的關鍵,逐漸地,探親之外有旅遊,有經商,有投資,台灣的人、財、貨可以前往大陸,但主要是單向;2008年,國民黨取代民進黨重新執政,馬英九上台,終於在兩岸政策上跨出了較大的步伐,執政一年來,開放兩岸直航,並將陸續開放大陸資金入台投資,大陸學生入台就學,這就使兩岸之間出現了真正雙向意義上的互動了。放在前述曆史長河的演進中作比較,這是400年來除了1886到1895年短暫10年以來,出現真正實質互動的第一次。不但曆史意義重大,而且對兩岸未來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大陸改革開放30年來,自南而北,沿海地區得地利之便,發展迅速,但福建卻始終相對滯後,這除了與福建山多、縱深不足的地理條件有關外,最大的關鍵其實是受製於海峽的政治氣氛。政治氣氛不但影響到基礎建設的方向,也影響到市場經濟中民間投資的意願。
如今,海峽政治氣候正在出現明顯的緩和,許多不利於經濟活動的不確定、不明朗因素被快速地排除,這即是所謂的“和平紅利”。“海西經濟區”以及進一步整合海峽東岸台灣之後的“海峽經濟區”的發展終於出現了開闊的形勢:不僅兩岸之間往返便利,福建在港口、機場、鐵路、公路等方麵也積極強化與外省尤其是浙江、江西、廣東的建設,為整個“海峽經濟區”拓寬了更大的腹地。
兩岸允宜好好把握住這個世紀性的機遇,在“和平紅利”的基礎上,戮力推動促進雙方的“和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