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時期,葉新的戶口和工作被注銷。此後,他到北京流浪打工,靠撿垃圾培養了兩個出類拔萃的兒子。由於是“黑戶”人家,兒子在求學過程中,先後4次遭拒,且差點失去高考機會。但衝破了道道難關之後,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澳門理工大學。這一切他是如何做到的?
“黑戶”講師流浪京城,撿來一個老婆七個孩子
葉新是江西省龍南縣人。1966年,葉新畢業於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共青城分校林業係。由於各方麵成績突出,畢業後他被該校校長挽留下來任教,當上了令人羨慕的大學講師。然而好景不長,“文革”風暴也衝擊到了這個學校。因為派係之間的鬥爭,校長受到了迫害,葉新也受到了牽連,他的戶口和工作一起被注銷了。
幾年之後,葉新回到了老家。令他痛心疾首的是,他的父親和弟弟都在“文革”中含恨去世。那個時候,他既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連在地裏耕作的權力也被造反派剝奪,他隻好靠當地政府救助度日。
1978年之後,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人相繼得到了平反,但葉新依然是一個沒有戶口的人。為此,他不停地向當地各級政府反映情況,但各級政府都沒能解決他的戶口問題,這讓葉新感到絕望透頂。絕望之餘,他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從江西流浪到北京找中央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希望中央有關部門能解決他的戶口問題。
然而,當葉新曆盡千辛萬苦流浪到北京之後,情況並非像他想象得那麼容易。從1979年到1982年3年間,葉新幾乎踏破了有關部門的門檻,有關部門也去江西做過調查,但他的戶口問題卻始終沒有解決。葉新獨自浪跡在北京,靠拾廢品為生。
1983年6月,葉新在撿垃圾的過程中,偶然認識了從山東來京的女子陳榮。陳榮小葉新兩歲,在“文革”中遭人誣陷,被迫與丈夫分手。這件事給陳榮的身心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她隻身一人來到北京謀生。葉新剛認識陳榮的時候,她全身是病,葉新很同情這個可憐的女人,而陳榮也特別依戀葉新。從此,這兩個有著同樣命運的人越走越近,第二年他們就結了婚。說是“結婚”,實質上則是“同居”,因為他們沒有戶口本,根本領不了結婚證書。
兩人終歸算是組建了一個家,這個家安在天橋附近的一個隧道內,其“建築材料”也隻不過是一些木棍、硬紙板和塑料布。白天,葉新外出撿垃圾,晚上他還要回家照顧患病的妻子。因為是流浪人員,因為棚子搭在隧道裏,他們的這個家隨時都麵臨著“拆了再遷、遷了再拆”的窘境。
就這樣,夫妻倆在北京浪跡了5年。5年來,他們的家拆遷過七八次,葉新撿垃圾掙來的錢,全用來給妻子治病。在他的悉心照顧下,妻子的病漸漸好了起來。1988年9月,她還給葉新生了一個兒子,取名葉天生。
兒子的出生,給葉新帶來了無限的快樂和希望。為給兒子營造一個稍微好一點的家庭環境,葉新將家搬到了東單附近的一個批發市場裏。相比前幾年,這個家除了環境相對好了一些之外,“建築材料”並無多大區別。此外,此時他們依然要和城管、工商及公安人員打遊擊。
1991年春節前夕,北京進行治安大檢查,葉新居住的地方也在檢查範圍之內。當時由於無法辦理暫住證,所以當公安人員前來檢查時,葉新攜著妻子和兒子“望風而逃”。那一晚,檢查人員久久沒有離去,葉新一家人隻好躲在一個地下通道裏過夜。由於天氣異常寒冷,加上北風凜冽,天生被凍得全身發紫,甚至沒有了知覺。葉新和陳榮被嚇壞了,他們抱著兒子放聲大哭。隻是他們也幾乎被凍透了,根本暖不了兒子。後來在醫生的幫助下,天生才轉危為安。這件事深深刺痛了葉新的心:沒有戶口的日子咋這麼難過呢?
不僅如此,兒子的出生也給葉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因為靠撿垃圾掙來的錢不足以養活一家三口,一家人通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這時,東單一家餃子館的經理得知了葉新的遭遇,他十分同情地對葉新說:“我們店每天晚上9點多鍾員工都會大掃除,你也來幫幫忙吧。這樣的話,我就可以給你們全家人提供一頓免費的晚餐。”葉新不勝感激,因為他知道這是人家在好心地幫助自己。
就在這種連飯也吃不飽的日子裏,葉新的二兒子葉天聖出生了。他的出生,無疑令這個家庭的困境雪上加霜。但即便是這樣,葉新和陳榮也沒有被困難嚇倒,而且,他們還在撿垃圾的過程中,先後撿到了7個棄嬰。
十幾年過去了,自己的戶口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反倒撿來了一個老婆和七個孩子。每想到此,葉新的心裏總有著說不出的滋味。
“黑戶”兒子求學艱難,垃圾佬四次幫兒子越過戶口坎孩子們慢慢地長大了,葉新很想租間小屋讓全家人安頓下來,但他沒有這樣做。因為自從收養了一群孩子之後,他想把撿垃圾掙來的錢一點一滴存下來,然後供孩子們讀書用。葉新時常這樣想:我這輩子可能再也不會走進課堂為學生們上課了,就把成才的希望寄托在孩子們身上吧。
1994年9月,大兒子葉天生到了上小學的年齡。從這時起,葉新這個垃圾佬就開始體會“黑戶”孩子讀書之難。因為兒子同他一樣是黑戶,東單附近的春雨小學和校尉小學都將葉天生拒之門外。天生不知道自己為何被拒,便不解地問爸爸:“為什麼別的小朋友能上學,我怎麼就不能上呢?”葉新無言以對,沉默了半晌,他安慰兒子說:“放心,爸爸一定要讓你上學!”說完,他就背過臉去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無奈之下,葉新請求東單餃子館的經理去區教委幫他說情,並替他做經濟擔保。與此同時,居委會也幫葉新出具了相關證明。在大家的斡旋下,葉天生才被安排進東單附近的大甜水井小學。但天生進入該校是有條件的,因為他是外地孩子,入學時需要交3000元的讚助費。葉新二話沒說,當即拿出了這筆錢。也許沒有人知道,這筆錢是他撿了6年的垃圾才攢下來的。
葉天生上小學二年級時,葉新將家搬到了北京林業大學附近,一家人全擠在一間6平方米大小的平房裏麵。這是葉新來北京之後的第一個固定住所,但這個家離葉天生的學校非常遠。為了使兒子上學不遲到,葉新每天淩晨四點鍾都要將他從睡夢中拉起來,抱上三輪車,然後花三個小時的時間將他送到學校。另外,兒子下午放學時,葉新還得趕過去接他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