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母愛執著,天生聾女成雙語人才(2 / 3)

這是小冰玉來到這個世界上說的第一句話!

女兒會叫媽媽了!陳卉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正在廚房做飯的張開慶也衝過來,一家人激動地抱在了一起。小冰玉的第一聲“媽媽”,讓陳卉看到了希望。她根據女兒的性格特點,為其製定了一套有針對性的言語康複訓練計劃。

比如,陳卉在家裏所有的家具上都貼滿了相應的字詞:衣櫥上就貼“衣櫥”一詞,門上就貼“門”字,冰箱上就貼“冰箱”一詞。她還買了塊小黑板,教小冰玉識字發音,不懂的就通過圖來解釋。有時,她讓女兒來當老師,自己裝作一個不懂的學生來問女兒,以激起女兒說話的欲望。她帶女兒外出時,身上總帶著紙和筆,常把玩過的地方記下來,如“冰玉和媽媽去公園了”,回家之後再讓女兒跟著她讀。就這樣,一個詞或者一句話,她往往要反複教女兒數十遍,直到女兒認識了,說得比較清楚了,母女倆才會去吃飯。

陳卉還使用情景教學法教女兒說話,如見到超市、銀行,就告訴女兒這是“超市”,這是“銀行”,並讓女兒學著說。外麵下雨了,她拿出傘來,指著傘示意女兒發出“san”這個音。她邊說邊寫個“傘”字,然後把字和傘放在一起讓女兒看像不像。小冰玉看著字,又看看傘,點點頭。從此每當下雨,小冰玉總是嚷著:“傘”“傘”。就這樣,根據象形字的特點,小冰玉認識了很多漢字。

在漢語拚音的指正下,小冰玉的發音逐漸準確,連正常孩子都不易發好的“南京”(Nanjing)一詞,她也能說得比較清楚。當小冰玉認識了一部分字詞之後,陳卉又有意識地以她所認識的字為基礎,引導她認識更多的字。如由“人”字引導她認識了“從”和“眾”字;由“青”字引導她認識了“請”“情”“晴”和“睛”字,等等。就這樣,根據漢字的構字規律,小冰玉的識字量一天天增多,語言狀況也一天天進步。等她到四歲時,已經能夠與別人進行簡單對話了。

1997年夏天,5歲的小冰玉在外婆家度夏。一日中午,外婆睡著了,外公去上班,小冰玉居然摞起兩個小凳子,爬上去從高處取下鑰匙,打開門鎖,把自己放了出去。她走到街頭,大模大樣地登上一輛麵包車。在小冰玉的指引下,麵包車穿越了半個南京城,終於將小冰玉送回了家。

經過這件事後,陳卉覺得女兒完全可以像正常孩子那樣生活了。於是,她決定把小冰玉送進南京軍區部隊幼兒園。但進入幼兒園不久,一件讓陳卉痛心的事情發生了。一天,幼兒園舉辦舞蹈課,老師請所有孩子的家長來觀看,當小朋友們隨著音樂的節拍歡快起舞時,小冰玉卻顯得很慌張,因為她聽不見音樂。

過了一會兒,她一邊盡快地跟上大家的動作,一邊不安地朝台下張望,她知道媽媽就在台下看著她。而在台下,陳卉確實看見了小冰玉無助的眼神。

這件事讓陳卉明白了這樣一個事實:盡管女兒恢複了語言功能,但她的聽力水平依然很低。於是,陳卉心裏又開始犯愁。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在中央電視台某頻道看到了一則有關澳大利亞Cochlear人工耳蝸產品的新聞報道。得知該產品具有幫助聾人恢複聽力的功能之後,陳卉心動了,於是她帶著小冰玉走訪了很多家庭,走訪了很多已植入耳蝸的孩子。她想抓住這個機會,增強女兒的聽力。

1998年,小冰玉在江蘇省人民醫院進行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雖然手術做得很成功,但她的聽力隻是相當於剛出生的嬰兒。也就是說,小冰玉原來在殘餘聽力之下,聽到的聲音一下子全變了,她又變得不會說話了!這下,夫妻倆再次陷入了極度的痛苦和絕望之中。

母愛執著,天生聾女竟成雙語人才

難道對女兒多年的發音訓練就這樣功虧一簣?陳卉不甘心這個結果。於是,她辭掉了工作,決定從頭再來。如何再讓小冰玉恢複聽力呢?漢字再一次發揮了作用。

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陳卉總是先把要訓練的字詞寫下來,放在小冰玉麵前,然後站在她的身後發音,使她明白聽到的這種聲音,就是眼前這個漢字的音,然後讓她自己練習說幾遍。再拿“爸爸”“媽媽”兩個詞來說,陳卉把寫好的這兩個詞放在小冰玉的麵前,然後站在小冰玉的背後大聲發“Baba”“mama”這兩個詞的音。小冰玉聽了幾遍之後,就明白自己聽到的這兩個聲音,就是“爸爸”“媽媽”這兩個詞的發音,於是就跟著媽媽發“Baba”“mama”這兩個音。就這樣,小冰玉由不會聽到逐漸會聽,再到逐漸會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