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父親實施早教,6個孩子5個博士1個碩士(2 / 3)

從1972年到1977年,相繼出生的三子天師、四子天潤、五子天君和六女天西,都在嬰幼兒時期接受父親的數學訓練。正因為如此,長子天文上小學時,就能夠換算四位數的加法,而其他同學最多隻能計算兩位數。此後,二子、三子、四子、五子和六女上小學時,都基本上達到了長子天文的水平。

反對平常,巧妙教導孩子胸懷大誌

很多家長都會順其自然地教育孩子,並會以一顆平常心去要求孩子,而蔡笑晚卻反對順其自然,強調教育幹預;反對平常心,提倡理想教育。他認為所有的天才都是被管教出來的,順其自然隻說明家長不負責任,他甚至把平常心看成是胸無大誌的表現。

天文剛滿3歲,蔡笑晚就教育他立誌。蔡笑晚認為,從小就樹立遠大誌向的孩子,不會滿足於現狀。當他們取得一定的成績後,還有更上一層樓的決心。蔡笑晚教育孩子立誌的辦法,就是巧妙地借助名人和榜樣的力量。為了讓孩子們向名人看齊,蔡笑晚分別給他們取了孟子、孫子、荀子、潤子(即“毛潤之”)、曾子和西子的小名;為了讓孩子們仿效榜樣,蔡笑晚特意在家裏牆壁上貼滿了愛因斯坦、居裏夫人和牛頓等科學家的畫像。每當閑暇之時,蔡笑晚便給孩子們講這些名人的成功故事。當他講到牛頓以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的事跡時,二子天武就感慨地對他說:“爸爸,牛頓太牛了,長大後我也要當牛頓!”當他講到居裏夫人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研究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Po)和鐳(Ra),並用X-射線設備裝備救護車的事跡時,六女天西就手舞足蹈地說對他說:“爸爸,長大後我也要當中國的居裏夫人!”

蔡笑晚認為,引導孩子樹立遠大誌向是需要技巧的,他的做法是:巧妙地進行言傳身教。天文4歲大時,蔡笑晚就帶他去給爺爺掃墓。望著爺爺的墳墓,天文好奇地問:“爸爸,墓裏麵有什麼?”蔡笑晚說:“墓裏躺著你爺爺,他正在裏麵睡覺呢。”天文又問:“爺爺還會出來嗎?”蔡笑晚答道:“爺爺要等你讀了博士後才能出來。”天文不解地問:“什麼是博士啊?”蔡笑晚解釋道:“讀書一直讀到頂就是博士。你爺爺讀到了中央法醫研究所,名氣很大,所有認識他的人都很尊重他。以後,你也要像爺爺那樣,記住了嗎?”天文聽後,深深地點了點頭。從此,天文就經常扯著蔡笑晚的衣角說:“爸爸,送我去上學,我要讀博士。”發現自己對長子進行立誌教育的目的達到了,蔡笑晚高興地鼓勵兒子說:“好兒子,有誌氣!爸爸一定會培養你讀博士!”

在此後的日子裏,蔡笑晚以同樣的方式教導天文的弟妹們,從而使孩子們在心中樹立了這樣一種意識:讀書就要讀到博士,長大後就要成為科學家。為讓孩子們時刻牢記自己的誌向,蔡笑晚還特意把《荷馬史詩》中的這樣一段話作為家訓貼在牆上:“莫辜負你一片聰明美質,你須抖擻精神,留個芳名在青史。”每次看到這句話,孩子們都會感到,身後有一隻無形的鞭子在鞭策自己。

除了借助榜樣的力量教育孩子立誌外,蔡笑晚還有一項更加巧妙的施教措施:旅行立誌計劃。蔡笑晚認為,通過旅遊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和曆史的悠久,從而激發他們追求偉大的理想和高尚的品質。

1978年夏季,蔡笑晚用長達1個月的時間,帶領長子、次子和三子遊覽了東北三省、天津和北京等地。旅遊景點的絕大部分路程,他們都是靠兩條腿走出來的。在行走的過程中,年僅11歲的長子和年僅8歲的次子抬一個包,蔡笑晚和妻子則一人背一個包。雖然沉重的包袱讓兩個孩子不堪重負,但這樣的做法鍛煉了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

為了激發兩個孩子對大自然的興趣和對曆史空間的想象,每到一個景點,蔡笑晚都會給他們講解該景點的曆史故事。當全家人行至山海關時,蔡笑晚就要求兩個孩子背誦毛主席的詩句:不到長城非好漢。隨後,他鼓勵兩個孩子說:“今天我們已經到達長城了,也算是好漢了,長大後你們也要做英雄做好漢!”

後來,三子、四子、五子和六女能夠行走時,蔡笑晚都帶領他們遊覽了祖國的眾多名山大川。蔡笑晚的旅行立誌計劃,不僅使孩子們增長了知識和見聞,還令他們拓寬了眼界和胸懷。在祖國大好河山的激勵下,孩子們都在各自心中樹立了遠大的理想。

搶跑時間,超常地讓孩子自學跳級

蔡笑晚認為,教育孩子的勝利都歸結為時間上的勝利。因此,他的六個子女都在5歲左右入讀小學。因為孩子們在讀小學一年級之前,就掌握了書本上的知識,所以上學後他們就覺得學習是件非常輕鬆的事。

長子天文上小學一年級時,就碰到過這種問題,於是他找到父親說:“書本上的知識我都會,學起來很輕鬆!”天文的話立刻提醒了蔡笑晚:與其浪費一年時間,真還不如讓孩子跳級呢。但為了謹慎起見,蔡笑晚特地從書本上挑出幾套習題對天文進行測驗,測驗結果表明,天文確實掌握了書本上的知識。這下,蔡笑晚就更加堅定了讓天文跳級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