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嚴加管教,管得密不透風。他們以為這樣,孩子才能健康而安全地成長,但這會讓孩子透不過氣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也有的父母故意對孩子放任,但這種放任隻是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長,任其自由成長和發展,再加以正確引導,其結果往往出人所料。
2007年4月,山東一對孿生姐妹接連收到了包括哈佛在內的美國20所著名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就在人們紛紛探尋其父母的家教方法時,姐妹倆卻語出驚人:“父母從未管過我們,他們對我們相當放任……”父母如此放任,姐妹倆是如何創造這個奇跡的呢?
育才奇招:放任自流就是讓女兒自立自強
大邱和小邱是一對孿生姐妹,她們出生在濟南市一個高知家庭,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在一家醫院當醫生。因為姐妹倆長得幾乎一模一樣,為了有所區別,父母特意給她們梳了兩種不同的發型。
姐妹倆生性活潑,聰明可愛,很討父母喜歡。一天,母親饒有興致地對父親說:“等兩個女兒再大一點時,就教她們練習鋼琴、學習畫畫吧。”父親聽後,立即阻止:“不要給孩子鋪設發展道路,也不要強求她們去學什麼。她們將來適合做什麼,那完全是她們自己的事。作為父母,我們不要幹涉。”母親立即反駁:“你這不是在放任孩子嗎?這樣做很不負責任!”父親解釋說:“這怎麼是放任呢?我們必須要讓孩子自由發展,隻有這樣,她們才會發展得更好。但讓孩子自由發展的前提,就是要讓她們學會自立自強。因此,當她們有了行為意識時,就要刻意培養她們的獨立性。”
父親說到做到。兩個女兒剛剛學會走路,父親就告訴母親:“孩子已經會走路了,以後就讓她們自己走吧,你隻要站在一旁看著她們就行。”一個周末,夫妻倆帶著兩個女兒去逛商場,姐妹倆走了一會兒就走不動了,於是就纏著父母抱。母親剛抱起妹妹時,父親就喝住了她說:“你幹什麼呀?放下孩子!”因為丈夫有言在先,她隻好放下女兒。逛完商場後,一家四口都累得渾身酸痛,姐妹倆更是叫苦連天。這時,母親心裏非常難過,便忍不住埋怨父親:“有你這樣的嗎?孩子這麼小,走累了抱她們一會兒又怎麼了?”母親生氣了,父親又耐心地做她的工作:“我們不是說好了嗎?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你要是抱著她們走路,她們將來什麼事都會依靠你,這個習慣可不能養!”母親欲言又止,隻好認同丈夫的意見。
當回到自家樓下準備爬樓梯時,姐妹倆就再也沒有力氣了。於是她們就雙雙張開小手臂,央求父母抱他們上樓。母親站在那裏看了一眼父親,一動不動,因為她知道他不會同意自己這麼做。這時,父親走過去對兩個女兒說:“每個人都長有兩條腿,爸爸媽媽能爬上樓,相信你們也能爬上去。”說完,他就拽著妻子上樓了。
父母上樓之後,姐妹倆覺得自己像被拋棄了似的,站在那裏撕心裂肺地哭喊著。聽著兩個女兒無助的哭聲,妻子心如刀絞,她憤怒地對丈夫說:“你也太狠心了吧?沒有你這樣待孩子的!我要下去把她們抱上來。”說完,她就往樓下走。然而,丈夫卻再次喝住了她:“不行!這是我給她們上的人生第一堂課。我就是要讓她們從小記住:自己的事就該自己完成。你放心吧,過一會兒,她們自己會上來的。”
不出父親所料,在樓下哭了一陣子之後,兩個女兒就手拉著手上樓了。從此,父母達成這樣一個共識:無論兩個女兒麵臨什麼困難,都不去要管,而讓她們自行解決。因為在父親看來,兩個女兒隻要能成功地解決第一個困難,以後遇到再大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父親用“放任不管”的方法來培養女兒的自立自強,不僅體現在做事上,還體現在學習上。上了小學之後,兩個女兒感覺學習有些吃力。因此,老師希望她們能在父母的監督和指導下學習。然而,父親卻把兩個女兒叫到身邊說:“孩子們,無論是做事還是學習,都是你們自己的事。別的孩子能做好學好,你們也一定能夠做好學好。爸爸相信你們!”這時,母親不無擔心地說:“孩子這麼小,在學習方麵我們不監督指導她們能行嗎?”父親卻說:“不能這樣!監督指導等於說是在盯著她們學習,這樣會給她們帶來壓力。現在學習不好,是因為她們沒對學習產生興趣,我們應該著手培養她們的學習興趣。”母親覺得父親的話在理,便沒再管兩個女兒的學習情況。
雖然沒有從正麵監管兩個女兒的學習情況,但父親在同她們聊天時,總是刻意把她們所學的知識編成故事和笑話講給她們聽,聽得姐妹倆興致勃勃。父親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兩個女兒對學習產生興趣,二是讓她們鞏固學習成果。不久,姐妹倆的學習成績明顯進步,她們還常把在幼兒園學到的知識,也編成故事和笑話講給父母聽。
上小學三年級時,姐姐有一次數學考試成績不太理想。幾天之後,母親追問她:“這次數學考試的成績單呢?拿來讓爸爸媽媽看看。”姐姐支吾了半天,也沒有拿出那小成績單來。父親看出了問題的端倪,便主動替女兒圓場:“一次考試成績證明不了什麼,這次沒考好,下次可以接著重來,關鍵是要學到真正的東西。”聽完父親的話後,姐姐的臉上綻開了燦爛的笑容。隨後,父親就把母親拉到一邊低聲說:“以後不要過問孩子的成績,這樣會讓她們覺得學習是一種精神負擔。”從此,夫妻倆就再也沒有看過兩個女兒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