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起反(2)(1 / 1)

有記載說:這天夜裏,李自成率眾乘勢襲城,奮袂一呼,饑民群附,一夜得千餘人,出城而走,轉掠遠近。旬日間,其勢益眾。康熙《米脂縣誌》裏也說,李自成是銀川驛的馬夫。因裁驛站、饑荒,無法生存,遂進行暴動,奮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藥。

當時陝北起義軍王嘉胤、羅汝才、張獻忠、馬守應、蠍子塊等部,都已渡河進入山西。李自成起事後,力量單薄,便率部投靠名叫不沾泥張存孟的義軍,並且在他手下做了隊長。張存孟也是米脂縣人,是崇禎元年(1628年)舉義的。這年四月,不沾泥帶兵攻打米脂,為洪承疇所敗,逃奔關山嶺,明副將馬科追捕不舍,遂接受招撫,親手殺死自己的戰友雙翅虎,縛獻同夥兄弟紫金龍給官府。李自成躲在山間裏幸免。

五月,李自成帶著李過與軍中不願投降的士兵東渡,進入山西絳州,投奔了闖王高迎祥。高迎祥是延安人,起義於崇禎元年(1628年)。有記載說他是李自成的舅,有人對此提出懷疑,說李自成的母親不姓高。實際上這是很難說清的。因為,中國農村的親族關係十分複雜。母輩有直係,也有遠門,還有拐來拐去的一些稱謂。依據現有的材料,可以認定他投奔的主要原因不是親族關係,而是由於高迎祥在當時的影響。這時高迎祥部下已聚集了一批武藝高強的戰將,部眾分作八隊:即一隊錢眼兒,二隊點燈子,三隊李晉王,四隊蠍子塊、五隊老張飛、六隊亂世王、七隊夜不收、八隊李自成自號闖將,從此闖將成為李自成的代稱。闖將的含義為勇猛善戰的將領。這一稱號,表達了這時候他的誌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在義軍中所處的地位。有記載說四隊馬步700,二隊馬步500,六隊馬步1000,五隊馬步500,八隊馬步700,八隊就是他在當年所擁有的兵馬數。

這時,正遇到義軍盟主王嘉胤在陽城遭到暗算被殺,他手下的右丞白玉柱也投降了明朝。剛剛走上聯合的義軍失去了首領,一時義軍群龍無首,軍心動搖。在這危急時刻,大家共推王嘉胤的左丞紫金梁王自用為盟主,會合山西境內各支義軍,組建三十六營,眾號20萬,重新投入了戰鬥。這三十六營都是戰鬥在山西地區重要的義軍,具體是誰,各種文獻記載不一。闖將李自成名義上屬闖王高迎祥部下,實力與影響還不及八大王張獻忠,可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已是“三十六營”首領之一了。

大清南下畿輔地區的軍隊已飽掠而還,明政府又將注意力集中到各地的起義農民身上。陝西總兵王承恩、甘肅總兵楊嘉謨等部勤王兵,先後被調回陝西參加追剿。洪承疇一麵派出官軍追剿留在陝西的起義軍,一麵抽調兵馬尾隨入晉,配合山西官軍夾剿。但在山西境內起義軍卻在繼續發展,分兵四出,各自為戰,流而不居,使官軍疲於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