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居住的曆史告訴人們,在自然條件較好的平原地區人口飽和後,持續增長的人口紛紛向自然條件差的丘陵、山區移動,在山區出現許許多多三五戶人家的村莊,李繼遷寨也是同樣。
常峁鄢是李自成的實際居住地,距縣城130裏,是一個隻有十幾處窯洞的小村。崇禎十五年(1642年)挖掘李自成墓的米脂知縣邊大綬在塘報中所說,緣山而上,“見窯舍十餘處,牆垣尚存,即闖賊莊村”,就是這個村子。由於村子小,且屬於李繼遷寨,所以當時當地人都說他是李繼遷寨人。李家的墓地在今橫山縣石窯溝鄉古莊窠。它不是在李繼遷寨附近,也不是在常峁鄢附近,而是翻過一山。李家之所以將墓地選定在這裏,則是風水先生以為這裏四麵山勢環抱,林木叢雜,是一方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所以,李家的先人以此為墳地,死後葬於此的墓有23座。
李自成自述十世務農。關於他的家世,我們現在所能確切知道的是李氏四代。他的曾祖父叫李世輔,祖父李海又名李勢,父親李守忠,又叫李印、李務。他的母親是姓石、姓金、姓呂,說法不一。這是因為李守忠的妻子,先後有石氏、金氏、呂氏三人。
李守忠有兩個兒子,長子李鴻名,次子李鴻基,二人相差20歲,兄弟倆非同母所生。相傳李守忠的妻子呂氏,一直沒有兒子,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此,夫妻二人帶著貢品,到山上的神廟中,燃起高香,祈求神靈賜予,守忠夢到神靈告訴他:“讓破軍星做你的兒子吧。”所謂破軍星,人們都說是天上主軍隊、戰爭之事的一種星象。後來生下自成,取名“鴻基”,他的乳名叫磑生、棗兒、闖兒、黃娃子、黃來兒。也有人說,李自成降生時,守忠夢到一個身穿黃衣的人來到土窯,因此就將他叫黃娃子。然而,這個“神靈所賜”的孩子,給李家帶來了歡樂,並沒有給李家生活帶來轉機。
李鴻名有一子,生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九月,比李自成僅小一個月。由於一年裏家裏添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孫子,做祖父的李守忠就將孫子取名叫雙喜,又名李過。雙喜出生三個月,父親鴻名便去世了。三年後,他的母親也另嫁人家。
這時李家祖孫三代,日子雖不富裕,老兩口省吃儉用,也還能過得去。當時大凡家境較好人家,都要孩子上學讀書,學習《四書》《五經》,而後參加科舉取得功名。李守忠也是如此,李自成和李過8歲那年,一同到村塾裏念書。李自成聰明、記性好、學習肯動腦筋,愛問個為什麼,很為人喜愛;同時他精力充沛,愛打打鬧鬧,不喜歡一天到晚坐在那裏念啊背啊,更厭煩那些毫無生氣的學習內容。所以,一有機會,就和李過一起溜出村塾的大門,同村裏的孩子們一起摔跤、角鬥、鬥拳,做打仗的遊戲。後來,經常逃學,老兩口和塾師雖然不斷叱責、打罵,似乎沒有什麼作用。於是就輟學了。
艾家是當地數得著的大戶人家,家中相當富有,人財興旺,此時艾應甲字念槐,出身拔貢,先在四川樂至縣做知縣,升至福建漳州同知,有權有勢,致仕後回到家鄉。他的兒子叫萬年。雖然住的也是窯洞,但艾家的窯洞卻與窮苦人家大有不同,窯洞高大明亮,也很氣派。在艾家門前的石牌坊,是艾家地位的象征。村上的孩子們經常在下邊玩耍。這天,艾家人送客,一出門,見李自成躺在石牌上睡覺,便將他大罵一頓。後來,又發現他在艾家門牆下撒尿,便喝令仆役將他捆綁起來,毒打一頓。打完,還把他捆綁在庭院柱子上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