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八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出生在陝西延安府米脂縣李繼遷寨一個農民家庭。
萬曆皇帝是明代第九任皇帝。這時候的大明王朝,正在經曆由鼎盛到衰落的轉變。明王朝從朱元璋建國到現在,200年的經營取得了劃時代的進步,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城鄉市場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抗倭援朝戰爭的勝利,提高了大明王朝的國際威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增強,重農抑商的觀念受到巨大的衝擊。就是在這個轉折關頭,中國的執政者,未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政治上的腐敗,使得大明王朝從鼎盛走向衰落。萬曆皇帝繼位之初,還力圖刷新政治,發展經濟,興利除弊,並且有所起色,但他的晚年,成天在後宮縱情酒色,30年來居然不上朝理政,大臣們的奏章,常被留於宮禁中,不交討論也不批答處置。國家正常的管理運行機製處於半癱瘓狀態。朝廷和地方官員們乘機貪贓枉法、以權謀私。一股猖獗的敲詐勒索之風,從京城一直刮到窮鄉僻壤。熹宗皇帝無心政事,也沒有管理國家政事能力,酷愛木工,熱衷於木器模型設計製作。崇禎帝即位於多事之秋,想有一番作為而積重難返,官吏交朋結黨,貪汙受賄成風,法令成為具文,國家機器不能正常運作,人民無法繼續生活,民窮盜起,鎮壓需要增兵增餉,兵源與餉源又來自於民,形成惡性循環。
米脂縣位於陝西北部,時屬延安府綏德州。古稱銀州,又叫銀川郡。由於造物主的賜予,此地所產小米質量優異如脂,故改名米脂。但優質小米沒有給當地人帶來太多的福音。黃土高原的環境驅使這裏的人們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在貧瘠的黃土地上辛勤地勞作。
明代縣以下行政基層組織為裏甲製,裏下設甲。縣以下的村落都編製在裏甲中。李繼遷寨在縣西200裏,屬雙泉裏。
李繼遷寨是以人名命名的村落,而且頗有來曆。李繼遷是北宋時期黨項人的首領。黨項人是羌族的一支,唐宋時期是一個少數民族。原來居住在今天的青海東南和四川西北部一帶。唐太宗貞觀初年,把黨項人遷居到今天的陝西北部一帶。他們分成三個部:居住在今天甘肅慶陽一帶的為東山部;居住在今天陝西靖邊一帶的為平夏部;居住在今天陝西橫山一帶的為南山部。唐朝末年,黨項羌族首領拓跋思恭,參與鎮壓黃巢起義,立下戰功,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名叫李思恭。宋政權建立後,李思恭的後代李彝殷死後封贈為夏王,賜姓趙。宋太宗時期,李彝殷的兒子李繼遷起兵反宋,北方的另外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契丹(也叫遼)於990年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李繼遷統一了各部,形成了強大的勢力。1032年李繼遷死後,他的孫子元昊繼任首領,於1038年宣布稱帝,建國大夏,都城設在興慶,即今寧夏銀川市。所轄地區東到黃河,西到玉門關,包括今甘肅、寧夏、青海和陝西、內蒙古一部分。因位於西北部,人們習慣上稱這個政權為西夏。相傳李家寨是李繼遷的出生地。當地人為了紀念這位英雄,就把這個村子改名為李繼遷寨。至於什麼時候改、為何人所改,沒有記載,人們已無法說清了。西夏王朝曆經十帝,共190年,1227年,為蒙古政權所滅亡。打這以後,黨項族已不像西夏時期那樣,有自己的首領,有自己的國家政權,而是與漢人混居,逐漸與當地的漢族人民融合在一起,繼續以李氏為姓。這也就是說,在陝西李姓中,有一部分是曆史上黨項人的後裔。
鬥轉星移,李繼遷寨的地理位置沒有變化,但這裏的人卻在變化。出生於雙泉裏李繼遷寨的李自成,是否是黨項羌族人的後裔,也無法認定了,因為中間相隔600餘年,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的變化已不能細說明白。
李繼遷寨在懷遠堡附近。懷遠堡往北15裏就是長城。雍正九年(1731年)設立懷遠縣,與米脂縣劃界,李繼遷寨距懷遠堡40裏,劃歸懷遠縣。這就是懷遠李繼遷寨的由來。1914年陝西省行政區劃調整,改懷遠縣為橫山縣後,李繼遷寨劃歸橫山縣,位於縣北60裏,即今殿市鎮李繼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