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植物學家布賴特?施耐德於1881年指出,《救荒本草》比歐洲列國同類書出現早了70年;英國藥物學家伊博思則把雁來紅、馬齒莧等十幅圖引入他寫的《〈救荒本草〉所列的饑荒食物》專著中。而美國著名科學史家薩頓則讚歎說:“了解中國藝術家優秀的傳統,就不難理解《救荒本草》插圖的極端精美。”他還說,《救荒本草》可能是中世紀最卓越的本草學著作。——這些讚美,600年前的朱肅恐怕是聽不到了。但是,當他俯身於植物的世界,它們的芬芳與成長,它們的寧靜與獻身,大約已經安慰了朱肅。
媽媽說過她們小時候如何挨餓,不知她小時候有沒有吃過苦蕒菜,也不知她們那兒叫它苦菜、苦蕒、野苣裏的哪個名字,總不至於像古代那樣叫它“荼”,並跑到《詩經》裏吟唱“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吧——媽媽隻回憶了叔叔們放工回來時,她們急不可待地抖叔叔們的饃袋的細節——我安慰媽媽說:可是,你們那會兒,眼巴巴地等叔叔們放工回來,抖落他們口袋裏的幾粒饃,那饃倒進嘴巴裏的滋味一定很幸福吧——可我們天天飽著肚子,卻沒啥難忘的——我們也很不幸呢。
我可真夠沒心沒肺的。
吹苦蕒菜的風也在吹我,為它奏大調和弦的蜜蜂也在為我奏,無論我是否能聽懂。可這會兒田地裏的農民已經上工很久了,我起身離開時,不到10點鍾,熱帶大地已被驕陽點燃,一會兒它們就要來點燃我的皮膚了——朋友前段見到我時說,啊,把海南的陽光全弄身上了,太誇張了吧。又說,多賺錢買輛車吧,別太清苦了。——事實上,在這個島上8年多的記者、編導生涯,我幾乎試遍了用各種車速錯過苦蕒菜,事實上它們那會兒根本不存在。車一開動起來就停不住了,而且它們還會反過來壓人——可也有例外,這會兒,我不就停下來了,在苦蕒菜前與蜜蜂為鄰?從這個角度上講,或者我說媽媽有幸福難忘,也不是那麼完全的沒心沒肺吧。
既然《詩經》裏就有吟唱,開封的周定王也把它寫進了自己的“詩經”,《神農本草經》把它叫做苦菜,列為上品——這說明苦蕒菜的分布極廣,但我是在海南島認識它的,你得允許我有一己之見,把它放在《植物記》的海南部分。
無論苦蕒菜長在哪兒,它性味苦辛寒涼的本質是不會變的,它清熱利肺、活血去淤、消炎止痛、解毒排膿的功能,目前也如日出般恒定。
龍眼人家
龍眼,海南,尖峰嶺>>>
“告訴我你喜歡吃荔枝還是龍眼,你必須選一個更喜歡的。”
楊貴妃舉手毫不猶豫地喊:荔枝,荔枝!4歲的囡囡呢,大概要看一看門口的水果攤上這會兒有荔枝還是龍眼才會回答。而街頭路遇的陌生人,一定會很奇怪地看著我:為什麼?已被學問洗過腦的營養學家大約會在腦子裏分析一下荔枝和龍眼的成分,再把季節和自己的身體情況分析完畢後,才會把結論告訴我——這段時間你當然可以逼著我回答自己的問題,我隻能含含糊糊地告訴你:有時候,有時候……
法國法學家安泰爾姆?布裏拉-薩瓦蘭(1755—1826)很著名地宣稱: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可以告訴你你是什麼。
那麼如果我吃龍眼,你能告訴我龍眼是什麼嗎?
那讓妃子笑的一騎紅塵裏的荔枝呢——又是什麼?它任那個騎馬的家夥在皇帝和妃子的欲望裏,穿越萬裏塵埃,把自己運送到從未抵達過的遠方,隻是為了引起安史之亂麼?
事實上,植物對人世間的紛亂本身並無興趣,它的內部也是有自己的變化和渴望的:遠方是什麼?遠方的遠方呢?
然而到達唐城長安的荔枝很快就失望了,這個地方對它來說無疑太過寒冷,而它目前還不想試著生長在這兒:在動物與植物的協同進化中,植物從來都不是完全被動的,它有反對票。在我們馴化植物的過程中,植物們的想法是:這對我有什麼好處?當它們感覺到對自己有利時才參與進來,而更多植物,隻是旁觀整個遊戲,並不參與其中,比如橡樹。達爾文就人與自然的合作發言說:人並不能真正生產可變性。或者現代的轉基因技術否決了達爾文麵對大自然偉力時的謙遜。他們在煙葉中加入螢火蟲的基因,生產出一種可以發冷光的煙葉(他們這麼幹是為什麼呢?僅僅是為了看光?世界上的光不是有很多嗎?);他們在西紅柿中加入比目魚的基因,據說這樣可以抗霜凍;他們甚至把病毒的基因種入植物內部,據說是為了抗病害,誰能肯定數百年後,它不會成為新的艾滋病?
目前還不清楚,人類破解和插手大自然變化無窮的密碼的結果是什麼。但我相信每一枚荔枝或者龍眼之中,都有它自己的安史之亂,當我們丟卻謙遜想與大自然角力之時,當我們的欲望過度膨脹,當我們自大到以為可以完全塗改大自然的麵孔之時,荔枝龍眼內部的颶風隨便選擇印度洋成為海嘯,讓近30萬人粉身碎骨;或者它搖身一變又成了在密西西比州登陸的颶風,把無數的車輛吹向天空。它也可以變成1999年12月的那場降臨歐洲的風暴,在幾秒鍾之內壓皺了凡爾賽宮的園林。偉大的園林建築師安德雷?勒諾特爾30年的心血和人類幾個世紀的養護,以及圍繞人類中心主義建立的井然有序的園林典範——凡爾賽宮園林,在幾秒鍾之內就一片狼籍。大自然也有它的理由:它從不會把植物們種得成排成行,如此筆直。
大自然的種植,比人類的趣味深遠,從來如此。同是無患子科熱帶果樹如孿生姐妹般的荔枝龍眼,大自然對它們,也各有旨趣。就此,李時珍從《本草綱目》中探出頭來說:“食品以荔枝為貴,而資益則以龍眼為良,蓋荔枝性熟,而龍眼性和也。”
龍眼的性平,不隻表現在食後結果上。它的果肉比荔枝肉薄且水分少,滋味也淡,它淡黃褐色的圓球形果實無論在色彩上還是從大小上,都要比紅豔豐腴的荔枝遜色許多。從這點上來講,如果一騎紅塵載的是色彩素樸的龍眼而不是讓人驚豔的荔枝,大約會遜色不少——無論從哪一方麵講,荔枝是美人的愛情故事,龍眼則是平常人間的細水長流。美人的愛情讓人驚豔,而細水長流則清安。
龍眼又名桂圓、桂元,用於食補的曆史很長。古代《本經》就說龍眼“久服強眼益智,聰明”。《日用本草》說龍眼“益智安心”。《滇南本草》也說龍眼“養血安神,長智斂汗”。《泉州本草》甚至還發出龍眼可壯陽的論調。現代的專家們也不甘寂寞,他們指出:龍眼、何首烏是抗衰老的天然食品。而日本醫學界則去做實驗,結果證明:龍眼具有很強的抗癌作用,其功效不亞於抗癌藥物——長春新堿。
龍眼的果肉、核、根、葉均可入藥。中醫認為龍眼果肉味甘、性平、無毒,入脾胃二經,為補血益心之佳果,益脾長智之良藥。龍眼果殼味澀、性溫,可止血、理氣、止痛——總之,龍眼的養生之效,加上它的清甜之味,足夠讓龍眼從我國的閩、台、粵、瓊、桂、川、滇、貴,穿過19世紀,生長在歐美、非洲、大洋洲的部分亞熱帶地區。
我國栽培食(藥)用龍眼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中國第一本藥草誌《神農本草經》在2000年前就有記載:“龍眼一名益智,生南海山。”漢武帝曾在帝都建“扶荔宮”,還試圖將龍眼引到溫帶地區栽種呢(據《三輔黃圖》)。
如若讓好朋友講童年,那就可以講述為:或者是在荔枝樹上,或者是在龍眼樹上。——我笑他:你以為自己是“樹上的子爵”?
家鄉一般有荔枝的地方,就有龍眼。——好朋友說,每每荔枝花開盡,龍眼樹橢圓形的小葉間,黃白色小花就聚在圓錐形花序周圍,閃爍在羽狀複葉的夏日初陽裏了。春天呢,是十鄉八裏飄蕩著龍眼花香的清晨,偷偷爬到樹上,伸著舌頭舔龍眼花露水的清甜。夏天是龍眼樹下孩童的遊戲之後,眼巴巴地瞪著樹上未成熟的果子,咕嘟咕嘟咽下的口水。秋天終於到了,枝杈間的小手拉過一穗穗龍眼的果子,樹上是臥童,樹下是龍眼漆黑閃亮的果核……卻沒有果皮——他的絕招是,在枝上直接吃龍眼,把果肉吃完了,皮還連著枝完整地掛在樹上……
聽起來,當這種樹上的子爵也不錯哦。
荔枝在野
荔枝,海南,樂東>>>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的名氣隨著美人楊玉環任性恃寵而名聲鵲起,從此是安史之亂,是紅顏禍水,是一縷香魂逝於馬嵬坡。——不知平生酷愛荔枝的美人,逝前有沒有想吃一顆荔枝;但就是想吃也怕是沒有了,荔枝是她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明證,臨死的她自然是不再也不能被寵了,所以不會有荔枝什麼事。最多留下了一個荔枝的品種:妃子笑。
當然,這一騎紅塵比起褒姒的烽火之戲的審美主義還是實用的——荔枝極難保鮮,離枝的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色香味盡去”——從傳播的角度來說,荔枝是多麼急於求成的植物啊,所以才害得唐明皇為博貴妃一笑,把整棵荔枝樹砍掉然後用快騎驛送,這才很保鮮地從嶺南(也有說是四川)抵達長安。這大約是當時保存荔枝的色香味的惟一的方法了。這種“摘荔枝”法大約也大大出乎荔枝的意料吧——或者它心裏鬱悶之極會如此想,我把果子長成這樣,是要你們喜歡吃,並幫我傳播,可哪有這種傳播法啊?一鬱悶之下不肯像同樣原生在熱帶的馬鈴薯、西紅柿、煙草們那樣很合作地在溫帶安家落戶——或者現代的轉基因技術會給它的內部加一種螢火蟲比目魚類的基因,能夠改變它本身具有的曾經是不可改變的天性,從此再也不管它的心情,並篡奪了它的發言權,強製它長在溫帶也未可定?那麼,它還是那純然天真,掛在樹枝上任一騎紅塵牽扯過萬裏無怨無悔地紅豔著的荔枝麼?還可以讓北宋時貶至惠州的蘇東坡說他“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做嶺南人”麼?
蘇東坡寫完詩還不夠,還要寫信給家人,要他們不要讓政敵知道嶺南有荔枝的事情——他可不想政敵來和他搶荔枝吃。或者這隻是蘇東坡用來安慰親人的幽默之辭。不想政敵知道蘇東坡在嶺南竟然活得如此痛快,他們就大為不快了。為一枚荔枝,蘇東坡被再貶海南。那會兒海南島還沒有人工栽培的荔枝,但野荔枝是早已有了的,保持著人工栽培前的荔枝本來的樣子,當然還是荔枝,要小很多,果奇酸無比。
荔枝屬無患子科荔枝屬。古籍稱荔支、離支、麗支,果實成熟時皮色紅豔可觀,俗稱丹荔。唐朝朱應《扶南記》對荔枝一名解釋為:“以其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其枝,故以為名。”
一般相信荔枝源自中國南部的野生森林。公元1世紀的《民物誌》、3世紀的《廣誌》中,荔枝都是作為嶺南物產登錄。公元前2世紀漢朝劉邦稱帝時,南海尉趙佗以荔枝進奉(《西京雜記》)。公元3世紀時張勃著《吳錄》有言:“蒼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種之。”蒼梧在今廣西境內。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樹。由此可見,荔枝在中國南部的栽種和生產已有兩千年曆史。
在海南的五指山熱帶雨林,和朋友走累了,坐在有千年樹齡的野生荔枝下休息午餐。當時雖然也覺得樹高,但心裏想的是,樹就是這麼高的吧。可看拍回來的有整個荔枝樹的照片,人在那棵二十多米,規模宏偉如騰天的蘑菇雲的樹下,朋友和我幾乎像螞蟻一樣,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到。
又名酸枝的野荔枝基本不能吃,卻株株高聳挺拔、枝葉稠密,它的樹型比栽培的荔枝樹高大開闊得多。一棵大的野生荔枝樹可提供十餘立方米的上等木材。野荔枝木的木材結構密集,紋理交錯,木質重硬,木色褐紅,鮮明美觀,而且它耐浸、耐腐、耐潰、無蟲蛀——聽起來確實是好木材,當然它是。野荔枝木是建橋、造船,製作高級家具、車架、各種器械等的良材。有荔枝樹的農村建房時很喜歡用荔枝樹作房梁。此外,漁民造船也喜歡用荔枝木。而且野生荔枝是珍貴的植物類型,寶貴的植物基因庫。
據說野荔枝的果仁可使人產生幻覺。誤食中毒者先是看到無數奇異的昆蟲鋪天蓋地飛來,接著又看見許多衣著華麗的男女老少在敲鑼打鼓、載歌載舞地歡迎自己。這時,患者覺得飄飄然,於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指手畫腳,不可一世——我懷疑希特勒演講前大約是吃了野荔枝核的,如果他沒吃,那就是他身體裏會分泌野荔枝核所含的成分。——世界無奇不有,當然也應該允許我們胡亂猜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