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現象”,給大齡求職者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和精神恐慌。在一次對35歲以上大齡求職者的抽樣調査中,86%的人感受到了年齡帶來的壓力和恐慌。尤其像t和廣告業這樣的用人單位,對一線職員的年齡大都限製在35歲以下。

女性的遭遇更加尷尬

實際情況中,同樣是遭遇“35歲現象”,女性的處境似乎比男性更為尷尬:

有些單位幹脆就將女性拒之門外,有些單位當女性職員到了28歲就想辦法將其解雇。

一些技能門檻較高的職位,除了要求“年齡35歲以下”外,大多僅招男性。

一些適合女性或者說不限製性別的崗位,如文秘和服務等職位,又都把年齡限定為“25歲以下”。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適合大齡女性的崗位可謂少之又少!

在職場上,女性向來飽受性別歧視的困擾,屬於弱勢群體無論你能力怎樣突出,性格是如何的好,在求職時也常常會因為年齡和性別而遭遇尷尬,隨著年齡的增加,這種劣勢就更加明顯,於是,有人總結:35歲的女人屬於“三無牌”一無自由、無青春、無資曆。

女性一過30,年齡的危機感就會愈來愈強烈,生存的壓力就會如同重重的石塊般壓在心裏,人才市場上,隨著如今大量剩餘勞動力的湧現,即使是條件再差的公司或企業,也能在招聘時收到一大摞簡曆,對女性的招聘條件越來越苛刻,符合招聘條件的職位越來越少。與此同時,孩子在一天天長大,父母在一天天老去,需要用錢的地方越來越多,如何不令女人上火焦心?

案例鏈接:

劉女士是一家外企人力資源部經理。照理說,像她這樣的崗位足以讓人豔羨。但如今37歲的劉女士柱毫不覺得輕鬆,反而她時常會感到危機四伏。劉女士說,她當初進這家外企的時候隻是憑著本科文憑和一口流利的英語。而現在就沒那麼簡單了,她所在的公司最近四處網羅人力資源部經理,要求是“薪酬福利設計專員,3年大企業職業生涯設計工作經驗,35歲以下”。即便如此高的要求,應聘者還是絡繹不絕,看著成群結隊前來麵試的少男少女,劉女士倍覺焦慮和不安……

用人單位的說辭

“35歲現象”集中反映了當下公司或企業用人普遍的心態和標準。那麼,為什麼當下公司或企業不願聘用大齡職員呢?以下用人方羅列的種種理由:

1,雇傭成本比較高

在大齡求職者中間,有不少是原來在機關或企事業單位工作的正式職工,薪水普遍比較高,而且都參加社會保險,有各種的福利待遇。這些人在進入公司或企業後,會要求接續社會保險等各種福利待遇,而且工資期望值一般也比剛畢業的年青人要高。

2.受行業需要的局限

有些公司或企業隻招“35歲以下”的職員,是因為年紀較大的人根本不適合幹需要爬上爬下的活,隻有年輕人才能勝任。也比如,做銷售的要求是男性,那是因為這樣的工作需要長期出差,而且還要會喝酒什麼的。

3.老氣橫秋,公司或企業形象會受到影響

在一個公司或企業裏,如果都是清一色的年輕人,會給人一種蓬勃向上的感覺,無形中就為企業形象增色不少。另外,年輕人思想活躍,有幹勁,創造性強,也容易培養,有利於保持公司的活力。而大齡職員則相反。

4.工作中進取精神不足

大齡職員大多是有家室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很難一個心思投入工作,缺乏進取精神,工作懶散,甚至有的還會因此幹出有損單位利益的事。相比來說,年輕人存幹勁,思維敏捷,接受新觀念快,精力充沛,不少人尚無婚配,沒有家庭拖累,無後顧之憂,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5.知識更新困難

大齡職員的文化知識技能大多業已落後,沒有多大的用武之地。如果要讓他們重新學一門技能,或是更新知識結構,遠不如年輕人掌握得好,掌握得快。

以上種種理由,盡管有用人單位的“一麵之辭”之嫌,但無可否認,在許多公司或企業中,大齡職員的確普遍存在著上述種種弊端。

打破“35歲現象”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