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三十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職場三十,這裏並不單單僅指30歲,而是一個年齡段,我們將這個年齡段厘定為30~40歲。

職場三十,是職場的一個關鍵期,同時也是一個人人生的關鍵期。職場三十也可被我們稱之為“而立之年”,即在這個年齡要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反哺父母。是的!三十而立,從古至今,這向來都是人生的一大命題。

正是因為“三十”要“而立”,要如何“而立”。所以,對職場人來說,“三十”階段同時也是一個困惑期、迷茫期和破局期。在這一階段——你或許經過前幾年的職場奮鬥小有成就或是大有成就,也可能依然平庸無奇——如果你以追求安逸舒適或淡然無爭的生活為人生目標,那隻須固守現有的狀態便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想體驗不同的人生精彩,實現另一種人生的飛躍,可能你的一切又要從頭開始!

那麼在職場三十這個人生關口上,你的職業以及人生發展是該向左固守還是該向右發展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向右發展!

職場三十遭遇困局

我們知道,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會遭遇職場“三年之癢”,你也可能曾經遭遇過。走出職場“三年之癢”,你以為從此就職場無憂了嗎?不是的。邁入了職場三十,你的困局又來了。

職場“年齡恐慌”來襲!

所謂“年齡恐慌”,通常是指年齡在30~40歲的職場人,對於自己職場表現的一種焦慮。這種焦慮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對於年齡的慌張和不安,總是有一種“時不待我”的緊促感——感覺時間不夠用,表盤轉得是如此的快!這種緊促感常常是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年齡恐慌”在職場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據一項統計數據顯示:

有86.5%的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年齡恐慌。

“年齡恐慌”都恐慌什麼?

職場“年齡恐慌”是一種綜合因素的恐慌症狀。從深層次的原因分析來看,職場“年齡恐慌”主要可細分為以下四大方麵:

1,對於自我成就的恐慌

案例鏈接:

“走上漂泊的路,找不到回家的門;走完天下路,不知何時是歸程。”

做了8年銷售工作的林奇近來常常焦躁不安,心緒不寧——俗話說:“三十而立”。林奇今天都31了,早就應該成家立業了,可如今他既未成家也未立業。論家庭,最近和女友發生感情危機,年初製定的完婚計劃可能擱淺;論事業,這些年一直是“漂啊漂”,境況不好也不壞,距離職業經理人的標準還有距離……

對於自我成就的恐慌是造成職場“年齡恐慌”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職場中,三十而立不乏其人,但三十不而立的人更是比比皆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不少三十歲以上的人會因為自己的事業前程而感到恐慌。他們會產生消極心理,認為自己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

女性多為自己的容顏漸老而焦慮;男人則為年歲漸長事業卻沒有多大進展而愁悶,尤其看到人才招聘要求都注明“35歲以下”時,不少人深為自己的前景擔憂。他們通常對自己要求很高,深怕自己碌碌無為,沒有成就。有調查表明,多數中年人都曾為自己的成就恐慌過,其中7%的中年人為此擔心造成心理疾患。

2,對於個人婚育的恐慌

案例鏈接:

33歲的王小姐在一個大型快速消費品(fmcg)企業擔任渠道經理,渠道管理是fmcg企業的關鍵部門所在,職業機會很好。結婚4來,王小姐一直掙紮在要職業還是要孩子的艱難抉擇中。終於,王小姐和丈夫找到了最絕妙的解決方案:王小姐職業發展不錯,渠道經理工作得心應手,但她仍然前瞻性地看到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路程——大本文憑壓不住激烈的職場競爭,mba是一定要讀的。於是王小姐決定辭職讀書,而且還可以在這兩年裏完成生孩子大業。

不過,mba第一學期結束,王小姐沒有如願懷孕。王小姐清楚再不懷孕,等到畢業的時候職業鏈肯定會接得不順暢,這是她絕不想麵對的狀況。這段時間,王小姐對於懷孕的焦慮,懷孕測試的希望、失望快讓夫妻二人瘋了,睡不好,吃不下,絕望的感覺揮之不去,丈夫每天都告訴她這沒什麼,她其實很清楚丈夫絕對不會比她輕鬆。直到有一天,王小姐宣布說自己不再測試了,夫妻互相說服對方:此生不要孩子也不是不可以,不是那麼多人都選擇不要孩子了嗎?可壓在心裏的卻是越來越膨脹的期待。王小姐突然發現自己對“生”(孩子)的期待已經取代了“升”(職)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