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忍耐的底線(1 / 3)

人活在世上,都有“忍耐”的經曆,忍耐還是不忍耐以及其結果對於職場的影響遠大於私人生活,天天吵架的夫妻離不了婚,職場上的一場暴風驟雨很可能覆水難收,無法挽回。

古人說:不如意事十之*。因此,在職場上學會忍耐是基礎課、必修課。

職場不如意事不外乎下列幾種情況:1.平台不理想,待下去個人沒有希望。每天你都想:這裏太沒勁了,每天混日子,學不到新東西,感受不到新空氣,離飛鳥各投林散去那天不遠了。

2.薪酬低。屬於月光族的一員,這年頭兒不怕苦累,就怕沒錢,高品質的生活狀態是有些人的奮鬥動力。

3.工作環境差,包括軟件和硬件條件。硬件條件比如工作場所簡陋,離家太遠,周圍自然環境惡劣等;軟件條件主要指組織氛圍,這點非常重要,在人們對機會的選擇中越來越被重視。有人向我描述他去海南吳支洲島的感覺,他說:在那裏,天藍海美,忘掉一切煩惱和憂愁,真正體會放鬆的滋味;連那裏貓的眼神兒都和我們這兒不一樣。

20世紀90年代初的冬天,我穿著臃腫的羽絨服去HP公司辦事,溫暖如春的高檔辦公樓裏女員工們都穿著很薄的漂亮裙子,我和她們形成鮮明對比。大外企的吸引力之一是環境好,如果有人離職願意從國貿大廈、幸福大廈、中國大飯店等豪華高貴的寫字間移到陋室辦公,一定有其他的強烈誘惑。

相對硬件條件,人們更看重軟性因素。身體受點委屈沒什麼,精神和心靈的痛苦和壓力實難接受。我麵談的所有離職員工,最終觸發辭職這根神經的主要源於人際關係,基本上是與領導的關係。

4.企業文化、價值觀相距太遠。如同貌合神離的夫妻,沒有心靈的相約,相互廝守也不愉快。而且價值觀幾乎影響到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的細節上。很多衝突實際上源於認知的不同。

5.個性和發展願望受到壓抑,具有鴻鵠之誌、一心想管人的人隻能做被人管的人,或者不想管人的人偏管著一群人。

6.被動裹入人為製造的麻煩旋渦中,被人中傷。明哲保身不招惹是非的人,被他人拉來墊背,工作著,不愉快著。

所有的人都有“忍耐”經曆,原因大約有三:1.為生活所迫。離了這裏沒更好的去處,在家歇著?誰給下個月的飯錢和物業費啊,自己的心境和情緒隻好將就些吧,這就是生活的無奈。

2.為了理想和發展。多麼狹窄的荊棘小路,隻要能通向羅馬,忍耐一時又何妨?經過內心掙紮,咬牙、硬著頭皮走下去吧。

3.出於喜愛、生活方便等因素。很小的苟延殘喘的公司裏也有堅守的研發高手,那是因為他熱愛這個研發平台和自己承擔的責任。

有些人的忍耐底線很淺,沒有忍耐天性,或者不屑於忍耐、不能委屈自己。

其實,大部分人是不知應不應忍耐,沒有找準忍耐的底線。

職場忍耐有方法,首先必須想明白“我想要什麼”,心懷高遠的人超越現實,忍耐力比較強,因為他的目標時刻提醒他:目標就在眼前,離你很近了,暫時的痛苦,忍耐一下吧。

其次,不能被動忍耐,忍耐的同時想方設法做有意義的事情、發展自己。積極向上的益處是,全心於奮鬥而忘記不快,而且奮鬥的結果很可能幫助你擺脫被迫忍耐的起因。

最後,加強修養,改變人性弱點,完善自己,讓自己的內心強大堅強起來。

如果自己確有需要改進之處,在自我改變的過程中有些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接下來的結果是:你沒必要忍耐了,一切已走順了。

層次不同,忍耐的底線不同。我有位老朋友在猶太人開的全球性企業工作,每月收入高達六位數,一個月的工資等於中等人家一年的收入。高收入、高職位,堅守了一兩年,他還是辭職了。作為多年資深的高級經理人,忍受不了老板蠻橫無理、侮辱人格的工作作風,尊嚴是他的忍耐底線。

江總來自著名大企業,創造過輝煌業績,滿懷抱負來到新公司,第二天就感受到了忍耐的滋味。入職第一天簽訂勞動合同,上麵沒有薪酬數,公司解釋這是慣行做法;第二天公司通知他要降工資,把談好的工資6/4開,平時拿原定收入的60%,第二年根據當年考核結果核發另外的40%,那麼理論上存在這40%一分錢也拿不到的可能。考核這個事情,有時是沒譜的事,公司提供的條件不行、個人頂級能幹也沒用的,或者公司給你定一個你肯定不能完成的任務,那麼考核的主動權就完全交由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