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1 / 2)

秦漢以降,樂意維持自己的一點尊嚴,對君主持不合作態度的人自然還有,但如伯夷叔齊般的傻氣和執拗卻消淡了。名氣很大的嚴光(子陵)不過是個高明的隱者,因為他明白在武夫和豪強當道的劉秀的王朝中,不會有他更好的位置,呆在皇帝身邊隻會讓這個昔日的好友多添些尷尬,也令自己多幾分沒趣,所以識趣地溜到了富春江去釣魚。魏晉名士中,隻有既喜歡打鐵又能彈《廣陵散》的嵇康還算有幾分傻氣,阮步兵隻敢借酒躲過司馬氏的攀親,因為他遇窮途知道“慟哭而返”。劉伶邊走邊喝,沉醉終日,後麵跟著個童子扛著鐵鍁,說“死即埋我”,然而到底沒有被埋掉。五柳先生不為五鬥米折腰,縣衙後麵官地裏種的糜子沒等進酒坊釀出酒來就掛冠而去,但是如果有五十、五百甚至五千鬥米,事情的結局則未可知矣。盡管真正像伯夷叔齊那樣操練的人愈見其少,但他們二人身上的光環卻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逝,追思夷齊,玩味悼惜那點可望不可及的清境,維持心中的那道尊嚴的最後防線。對“餓鄉”的神往,伴隨著士大夫的演進也伴隨著他們的退化。

誌趣和愛好都有相當多舊士大夫氣的毛澤東,卻不那麼欣賞士大夫的偶像伯夷叔齊,他說,“唐朝的韓愈寫過《伯夷頌》,頌的是一個對自己國家和人民不負責任,開小差逃跑,又反對武王領導的當時的人民解放戰爭,頗有些‘民主個人主義’的伯夷,那是頌錯了。”(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一下子來了個大翻案,揖讓變成了“開小差”,苦諫化為助逆,原來士大夫目中所有的美德全都變成了惡行、醜行,更不消說還有什麼“民主個人主義”的現代徽號的饋贈。當然,毛這麼說的時候,已經江山在握,作為最高領袖說這樣的話當然可以理解。其實大概從周武王開始,統治者就不會喜歡怪兮兮的伯夷叔齊,不然怎麼“聖之時者”被供在文廟裏做“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皇帝”,而“聖之清者”連進文廟陪坐吃冷豬頭的份都沒有呢?不過,大概除了朱元璋這樣小心眼生怕讀書人看不起的人外,特別厭惡士大夫的清高,到了要治罪地步的皇帝也不多。伯夷叔齊固然不令人喜,但士大夫私下裏寫寫《伯夷頌》之類,也隨他去。因為向往夷齊既不是懷二心不臣,也不至於老到自己耳邊聒噪,勸這勸那。這就是為什麼韓愈諫皇帝迎佛骨而遭貶,而寫《伯夷頌》卻沒有事的緣故。

但是,進入人民政權的時代,一切都發生了變化。絕大多數由士大夫轉型為新式知識分子的人們,突然之間變成了附在資產階級身上的毛,必須徹底脫胎換骨,向人民投降才行。思想改造,洗滾水澡,首先要去掉的倒還不是什麼資產階級思想,恰恰是這種伯夷叔齊式的清高。凡是有點傲骨的人,單思想改造運動一關就難過,即使僥幸滑過去,那麼後麵還有五關六將擋著。更可怕的是,凡是過關,每個關口都有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任你是孫猴子金剛不壞身,也泡你個骨酥筋軟。不是說“士可殺不可辱”嗎?非讓你一辱再辱不可。不僅外麵辱,而且家裏辱(你的家人也在對你進行批判,逼你檢討);不僅私下辱而且當眾辱;不僅別人辱而且自己辱。辱到你渾身麻木,辱到你唯唯諾諾,一有風吹草動就立即提起筆張開嘴,洋洋灑灑,痛快淋漓地將自己罵得狗血淋頭而後止,到了這個時候,什麼尊嚴,什麼麵子都不知不覺地去了爪哇國。如果不想費事,可以翻翻建國以來的《人民日報》,你會發現凡是運動一來,從批胡適、批胡風、批電影《武訓傳》、評《紅樓夢》批俞平伯,再到反右……知名的大知識分子都有批判、表態和檢討文章在上麵,開始的時候,話說得別別扭扭,前言不搭後語,漸漸的,話就越講越順了,聲音愈發響了。如果不怕麻煩,則可以設法查一查這些大知識分子的檔案。各種名目的檢討往往是越做越長,越做越深刻。至於隨時隨地的檢討檢查更是家常便飯,幾乎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一個大教授在家裏受了保姆的氣,發了幾句脾氣,第二天上班,會在單位主動檢討自己對勞動人民的態度不端正,原因是自己資產階級的劣根性。如果有人打算編一部中國思想檢查(檢討)史(前提是如果所有的名人都不怕出乖露醜的話),那麼將會是一部非常好看而且意蘊非凡的巨著。

那些生性懦弱的人自不必說,就是那些在過去的時代敢於麵對強權拍案而起的人,到了這個時候都不知不覺地把強項弄軟,在“人民”、“民族”和國家等一係列大帽子下麵,有哪個敢不低頭呢?經過多年的思想改造,一辱再辱,自我作踐之後,知識分子雖然仍然沒有使自己榮幸地變成無產階級身上的毛,但實際上已經附在了黨和政府的身上,至於是毛還是灰塵,那就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