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組織

唐納德·格雷維斯和露西·卡爾金絲率先為我們介紹了“寫作筆記簿”——這是一本特別的簿子,和別的用於文字記錄的簿子有所不同。寫作者必須時刻準備好,提筆來記錄想法、片段或生活中的一瞥等等,以作日後寫作之需。艾米·巴克納的“筆記簿須知”就是從寫作者的角度給我們的重要提醒:產生想法、腦力激蕩、組織想法。有些年,我花了很多錢為學生買小開本的筆記簿,因為我想讓他們覺得,寫作者的筆記簿是特別的,不同於學校的練習簿。我喜歡的寫作筆記簿,應該是一本真正的筆記簿,是那種因長久使用而磨損破舊的筆記簿,我每周都要拿著二十七本這樣的簿子回家打分。而且我還發現,很多學生不喜歡小簿子中紙張尺寸的限製。筆記簿的尺寸限製了寫作者發揮,讓我接下來的打分更顯得難上加難。

多年來我一直使用寫作檔案夾:一個有三個袋子的檔案夾,學生可以用來分類存放他們的計劃、草稿和發表的作品。但是檔案夾太大的話放不進課桌裏,單張的紙老是掉出來,而且那些袋子也沒有被很好地歸類。

在這個不成功的經驗之後,我找到一個有些沉悶但又非常有效的辦法,可以用來將計劃、草稿和其他紙張歸類:使用活頁夾。我發現大家都能夠用不同的辦法讓學生把寫下來的東西歸類,有些人甚至認為一本真正的筆記簿可以培養出真正的作家。的確,活頁夾讓學生更容易抽出或是加入紙張,而且可以將作文按照不同的策略分門別類。

對於活頁夾,有些學生使用起來有困難,那他們還是選擇筆記簿和檔案夾為好。

2.討論

在其他人麵前大聲朗讀你寫下的東西,是一個檢驗文章的好方法。唐納德·格雷維斯將討論作為寫作中的一步介紹給了大家。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討論,讓學生有機會能夠和老師一對一談論他的寫作,而教師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對學生進行非正式評估,或是鼓勵、督促學生從某一個方麵開展寫作。

成對討論是另外一種討論作品的方式。根據我的經驗,這種討論需要教師先訓練學生,給予他們一些特別的指導,否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喜歡在討論之後馬上進行修改,因為學生經常在大聲朗讀時發現錯誤,而這是在默讀時發現不了的。

我一直喜歡在討論中使用“一顆星星和一個願望”這種方式,讓學生在與夥伴分享自己的作品之後給予特別的反饋。因為“寫作力”的重點是關注於讀者的思考,我就將“想法”也列為一個反饋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顆星星 “我很喜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個願望 “你為什麼不試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個想法 “這部分讓我想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將“討論”這個概念介紹給學生的時候,一定要通過舉例的方法,示範在討論時如何做出合理的反饋。請參考下麵的寫作討論參考法。和夥伴討論時,可以分角色進行:朗讀者和聆聽者。另外,務必清楚地說明“討論”時哪些要做,哪些不要做。

寫作力周計劃表

3.修改

現在我仍然記得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從老師那裏接到過滿篇被批紅的文章。而像“不清晰”“注意拚寫”或者“好好努力”這類的評語,並沒有給我信心或是讓我在寫作上有所進步。修改是寫作的一環,所以需要在教室中指導並且練習。據我的經驗,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修改文章有一個小問題:孩子討厭修改。我們教會他們怎麼做,給他們一張又一張檢查列表,他們或許會改掉錯別字,加上逗號或句號。但是我們不要自欺欺人。當需要追根究底時,小孩都會假裝他們已經修改過了!

舉例是指導寫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指導學生如何修改時也是同樣。告訴學生他們需要“努力”,卻沒有提供任何清晰的範例告訴他們如何在寫作上進步,作用不大。而提供一張修改檢查列表,也並不一定有效果。修改的步驟必須明確、詳細又專業,讓學生明確知道怎樣修改,修改哪裏。在你自己的文章上進行示範,會讓這個步驟更加容易掌握。在修改之前,重要的是讓學生先了解,為何修改是寫作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以我的觀點,一篇文章應從兩個方麵來檢驗:閱讀時感覺怎麼樣,朗讀時聽上去怎麼樣。這兩方麵都是修改時需要著眼的,但在修改過程中應該分開進行。閱讀一篇文章的感受是和語言使用規範有關的:拚寫、語法、標點符號的書寫和書寫的整潔度。這也可以稱作寫作禮儀,或者是對讀者的尊重。學生需要了解校對的重要性,做一些這方麵的修改會讓他們的文章便於閱讀,這可以稱為修改中的校對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