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者為何要寫作?對於這個問題或許會有各式各樣的回答,但是我們都認同一點,大部分作者是因為擁有想和他人分享的想法而寫作——將抽象的想法具體化,讓一個在落筆之前隻屬於寫作者,但很快又會屬於所有人的想法變得實在。作者“賜予”讀者文字,希望可以觸動他們——通過歡笑或眼淚;通過提出問題,通過與讀者建立關聯;以及通過文字圖像化。作者分享他們自身經驗中的點點滴滴或他們所關心的事物給讀者,向讀者伸出手去,默默地邀請他們參與思考。

我自問:假如這是作者寫作的原因,為何我們不能將之傳遞給學生?為什麼不將“為何寫作”作為寫作課程的一部分?假如作者知道讀者會在看作品時參與思考,為何不能做些微調來支持他們進行這些思考?

本書提倡的正是這樣一種觀念:作者和讀者是緊密相連的。我們應該認識這種關係,並在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加以強調。我認為,我們的學生經常弄不清寫作的目的,以為隻是為了交作業。結合思考的寫作,實際上幫助我們改變了在學校學習寫作的重點和目的,由此或許能夠讓學生發展出一種更強大的“作者—讀者”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