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力:文學作品的閱讀策略》之“新”,被許多教師認為是對閱讀指導理論在某種程度上的突破。過去在課堂上極少出現對理解方式的指導。小學低年級教師對閱讀指導依然還集中在音形義的辨識上,而小學中高年級教師絕大多數會讓學生把閱讀技巧運用到課題、小說研究和閱讀作業等活動上,卻少有明確的對閱讀理解的指導。《閱讀力:文學作品的閱讀策略》為教師們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指導理解的方法。
另一方麵,近二十年來寫作指導也經曆了許多突破。對如何教授寫作這樣的理論話題的探討是如此之多,甚至讓人難以抉擇。而近十年裏發生在閱讀理解理論上的“大轉變”,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發生在寫作領域了。唐納德·格雷維斯對寫作指導革新性的研究,就是眾所周知的“過程寫作”,徹底改變了北美洲乃至全世界寫作指導的麵目。在此之前,學校裏的寫作行為就是我前麵提過的那種“創意寫作”課。除了著重強調規範和拚寫之外,極少或幾乎沒有對寫作的指導。唐納德·格雷維斯及其同輩們,包括露西·凱爾肯斯和拉爾夫·弗雷徹,為我們開辟了“過程寫作”的新世界。這個過程包括計劃、草稿、編輯、小課堂,以及引導孩子更深入地思考用詞,並運用他們自己的經驗和觀察來寫作。學校裏的寫作指導從此煥然一新。
“特征寫作”和“特征6+1”代表了寫作指導及評價方式的另一個重要突破。“特征”這個概念同樣改變了教師指導寫作的方式,它設計了一個係統,能告訴學生好作品的特質在哪裏。把好作品分解成一個個非常具體的特征,如聲音、架構、創意和規範等,在提供優質的寫作指導和提升寫作技巧方麵,這一方法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特征寫作”的模型已經在整個北美洲得到了推廣和實施,再次改變了教師們在課堂上思考、計劃、執行和評價寫作的方式。
寫作技巧是為了創造一個語境,讓其他人思考。
——埃德溫·斯勞斯伯格
“過程寫作”和“特征寫作”這兩種寫作指導理論均有效地影響了教師們在課堂上指導寫作的方式。可以說,“過程寫作”解釋了寫作中的“如何”——如何計劃,如何打草稿,如何寫,如何編輯,等等;而“特征寫作”則解釋了寫作中的“什麼”——什麼特質才是好作品應該具備的。但就像我在評估自己的教學實踐時常做的那樣,我在思考:好像還缺點什麼……而看來所缺的正是寫作中的“為什麼”。
現在,我承認這感覺就像是冒險進入了某個未知領域。我心懷感激地認識到,前人已經提供了許多專業性資源,其觀念和理論能為我們的年輕作者提供有效的寫作指導。當絕大多數理論研究和實踐著重於通過研究寫作過程和洞察好作品的特質,來提升寫作指導水平的時候,我卻要勇敢地宣告,我所進行的研究和實踐——作為讀者的思考意識,並不能指導或提高個人的寫作能力。
《閱讀力:文學作品的閱讀策略》之“新”,被許多教師認為是對閱讀指導理論在某種程度上的突破。過去在課堂上極少出現對理解方式的指導。小學低年級教師對閱讀指導依然還集中在音形義的辨識上,而小學中高年級教師絕大多數會讓學生把閱讀技巧運用到課題、小說研究和閱讀作業等活動上,卻少有明確的對閱讀理解的指導。《閱讀力:文學作品的閱讀策略》為教師們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指導理解的方法。
另一方麵,近二十年來寫作指導也經曆了許多突破。對如何教授寫作這樣的理論話題的探討是如此之多,甚至讓人難以抉擇。而近十年裏發生在閱讀理解理論上的“大轉變”,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發生在寫作領域了。唐納德·格雷維斯對寫作指導革新性的研究,就是眾所周知的“過程寫作”,徹底改變了北美洲乃至全世界寫作指導的麵目。在此之前,學校裏的寫作行為就是我前麵提過的那種“創意寫作”課。除了著重強調規範和拚寫之外,極少或幾乎沒有對寫作的指導。唐納德·格雷維斯及其同輩們,包括露西·凱爾肯斯和拉爾夫·弗雷徹,為我們開辟了“過程寫作”的新世界。這個過程包括計劃、草稿、編輯、小課堂,以及引導孩子更深入地思考用詞,並運用他們自己的經驗和觀察來寫作。學校裏的寫作指導從此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