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讀者寫作”介紹關於閱讀和寫作理論研究的重要背景知識。這便於我們理解本書從何而來,又如何與《閱讀力:文學作品的閱讀策略》聯結。這部分的第一章介紹寫作力的課程框架,以及我對作者筆記本、會談和編輯的思考與想法。第二章討論如何對學生的寫作進行評分,並為不同年級的寫作提供評分規則。
·第二部分“寫作的三種力量”是重點內容,包括基本的寫作課程,並介紹一些重要的寫作概念。這部分的第一章介紹術語“他者認知”——讀者元認知的另一方麵——包括寫作目的和作者邀請讀者思考的概念。第二章“思考力”介紹“大腦倉庫”的概念:作者寫作創意的來源。第三章“敘述力”是本書著重強調的幾種不同類型的文章結構。第四章“技術力”給教師們提供了一些介紹各種寫作技巧的示範課,這些技巧在全書中的示範課中均有涉及:人稱、表達、比喻等等。我們的目的是讓學生們學到這些技巧,並為他們創造多種機會,讓他們在各種不同的寫作練習中用到這些技巧。
·第三部分“寫作力課程”按照“理解策略”的五個大家都已熟悉的方麵——聯結、提問、圖像化、推測和轉化——來循序漸進地安排課程。這次我們從寫作者的角度來應用這些策略,檢視寫作怎樣吸引我們的讀者。這些課程根據寫作過程的各階段,如寫提綱、寫作、討論、修改、分享來設計。
本書第三部分,會在寫作策略之前或同時,引入寫作“宏觀思考”的課程。
與《閱讀力:文學作品的閱讀策略》一樣,本書每節課都有推薦的參考讀物(被標記為P-初級和I-中級,參見第39頁)。已經擁有“閱讀力”係列圖書的教師將能夠在寫作課程中使用這些參考讀物。
雖然選集類書籍被標記為P-初級和I-中級,但圖畫書可為初級和中級學生共同使用,為特定寫作技巧和思維策略做示範。
我需要在這裏花一點時間來說明一下我在編寫這本書——寫作課程,以滿足一至七年級的每位老師的需求——的時候遇到的許多問題之一。《閱讀力:文學作品的閱讀策略》的可控之處是,它能夠滿足不同閱讀水平和年級的需求——即使學生可能還不知道如何閱讀,他們也仍然可以“思考”,而且解讀能力不是思考的先決條件。因此,一年級和二年級那些正在發展閱讀技能的學生仍然可以在老師朗讀時將內容聯係起來或進行想象。但寫作和閱讀不一樣。即使你還不知道如何閱讀,你依然可以思考,但如果你還不知道如何寫字,你就不能寫作。書寫能力是發展寫作能力的先決條件。一年級的老師可能會在看到這些課程後想:我的孩子們根本做不到。他們連寫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呢!教低年級的小學教師很可能直到學年的最後一學期才能開始教這些寫作課程,因為直到那時,學生才開始學習如何握筆、寫信、開始學習用文字發聲等等。但你可以從本書一年級學生的寫作範例中看出,隨著書寫能力的提高,這些學生能夠有效地在紙上展開自己的想法。
本書並不是想讓每個年級的每一位教師向他或她的班級教授書上的每一節課。教師需要根據自己的年級和能力水平調整課程,並自行選擇那些學生能夠接受的課程。不過,我確實相信,教低年級的小學教師可以早在教授這些課程之前開始種下“寫作者要讓他的讀者感興趣”的種子。教師在一段朗讀之後評論,“我真的很喜歡這個作者讓我們所有人與這本書相聯係的做法”,或“這個作者所用的詞句讓我覺得很有畫麵感”,足以讓孩子們開始思考讀者和作者之間的重要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