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節人彈經濟學(2 / 2)

SARS期間,人們對陌生人的回避以及對人群的自我隔離是無知的困境,正因為沒有確切分辨出病毒攜帶者的可觀察信號,陌生就成為替代信號,顯然這放大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導致所謂恐慌。但是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呢?(這個例子及道理本人在《無知的困境》一文中講過。)“9·11”恐怖襲擊事件後,反恐初期美國人的反應類似於SARS初期我們的反應,幾乎所有的人都成了嫌犯。“9·11”恐怖襲擊事件造成的最嚴重的後果不是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坍塌,而是漫無目標地排查人彈對個人自由的損害,在幾百年中經過無數事實教育而確定的個人私域不再神聖不可侵犯。

看到一則報道,有感於漫無目標的搜查行動常常牽連到太多的無辜者,甚至一些美國數學家都在研究怎樣將純數學的序列理論運用於反恐戰爭。據悉,美國南加州大學的電腦科學家嘉法爾,正在研究一種可以發現已知恐怖分子與其未知同夥之間隱秘聯係的程序。

這個程序依賴於發現的已知恐怖團夥成員,通過分析其他人與這些恐怖分子的相似處找到他們的同夥。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凱瑟利成立了一個實驗室,也在從事類似的研究。事實上,這類研究提供的知識同人們在恐怖襲擊案例中積累的知識是一樣的,通過分析已知恐怖分子的共同特征來找他們潛存的同夥。對於這種做法,我有一種擔心。先看一個別的例子吧。

我供職的這個學校,臨街食雜店一個緊挨一個,這場景與火車站酷似。然而,以我的消費經驗,在學校附近的食雜店沒有買過假貨,而在火車站購物幾乎沒有真貨。這裏關鍵的差別是,前者有署名記錄,而後者沒有。對於學校附近的食雜店而言,其顧客是光顧頻率很高的常客,而人是有記憶的,這就是說食雜店的所作所為在顧客中會留下記錄,並且這種記錄是針對每家食雜店有很高分辨性的累積性記錄,即記錄是署名的,你賣一次假貨,顧客就在你名下加上一筆。盡管現行的消費者保護條例(對出售假貨的行為賣一罰一)事實上反向激勵售假(因為它忽略了消費者的索賠成本,從而使消費者索賠得不償失,比如買到20元的假煙,按條例可以索賠40元,而索賠所花費的成本遠遠不止這個數),但是在顧客中留下的食雜店署名記錄是一種有效的獎懲機製,沒有汙點的食雜店顧客盈門,記錄不良的食雜店無人光顧。在火車站,顧客是流動人口,光顧了這一次很難有第二次,一家食雜店對一個顧客出售假貨,這個顧客或者事後知道,可後來的顧客並不知情,這就是說顧客沒有分辨食雜店的累積性署名記錄。但是請注意,任何行為都會有記錄,火車站的食雜店隻要有賣假貨的行為,就會在顧客中留下印象,卻因為這種記錄沒有針對性,變成一種公共記錄,結果導致集體懲罰,顧客盡可能不在火車站購物。集體懲罰的後果是,所有要在那種顧客盡可能回避的地方經營下去的食雜店,隻能賣假貨,賣一次算一次。

假貨泛濫,少人問津的火車站困境,是無知的產物,沒有累積性署名記錄可供人們分辨商家的行為。通過分析已知恐怖分子的共同特征來找他們潛存的同夥,這種做法同顧客懲罰位於火車站的商店的做法相同。顧客沒有分辨火車站商店的累積性署名記錄,不知道具體哪一家賣假貨哪一家賣真貨,任意一家賣假貨成為火車站所有商店的公共記錄,被顧客集體懲罰。這樣一來,顧客事實上是以位置這一共同特征來判斷和懲罰售假商店。通過分析已知恐怖分子的共同特征來找他們潛存的同夥,那麼導致的結果是,具有這種特征的任何人從事恐怖活動,變成這一類人的公共記錄,遭集體懲罰。因此,我的擔心是產生集體懲罰效應,顧客對火車站商店實施集體懲罰的後果是,所有要在那種顧客盡可能回避的地方經營下去的商店,隻能賣假貨,賣一次算一次,最後真的都成為售假商店;同理,以某一共同特征去判斷和懲罰恐怖分子,最後會迫使具有這一共同特征的人都成為恐怖分子。

或許你經曆過這樣的場景,在交叉路口,車輛爭先恐後,大家努力的結果是,道路被徹底堵死。這種衝突是無知的結果,當人們發明了紅綠燈和轉盤,暢通就成為路口的常態。引爆裝滿汽車或捆綁在身上的炸藥,與人同歸於盡,衝突並非不可調和,也是因為無知。

反恐的治本之策,隻是要發現一個類似轉盤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