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種捆綁銷售,張五常教授在《經濟解釋》中從合約選擇的角度給了一個解釋。當時電腦問世不久,有關電腦的知識並未普及。一方麵在市場上找不到專業維修人員;另一方麵電腦中的一些秘密不想讓外人知道。所以IBM不準租客聘請外人維修,隻能由IBM的維修人員來維修。但維修要怎樣收費卻是一個問題。一個租客租用兩部同型號的電腦,按同樣的方法,使用了相同的次數之後,一部產生故障,另一部正常,這種維修是因電腦的質量差異而導致的;如果兩台同樣質量的電腦分別租給兩個客戶使用,使用了一段時間後,一部產生故障,另一部正常,這種維修是因客戶使用而導致的,或使用頻率高,或操作不當。然而事實上這兩類維修是難以區分的,因而由客戶使用原因導致的那個維修量不知道。不過,由客戶使用原因導致的那個維修量可由紙卡購買量來間接表達,紙卡購買量,使用頻率,與故障次數有關聯。如此一來,維修費就以紙卡購買量乘紙卡價高出其他紙商的10%這樣一種變體形式存在,而且隱含在紙卡的售價中。這就是說,電腦出租捆綁紙卡銷售是合約當事人為降低交易費用而選擇的一種合約安排,具體而言,就是為了節約有關維修量的信息費用。然而當時美國政府以反壟斷法例控告IBM,法院判IBM敗訴。由此產生的一個後果是合約當事人(IBM以及它的電腦客戶)的交易費用增加。
中國經濟最近30年奇跡般發展,一個重要原因是合約當事人能夠少受通用條款的約束,相對比較自由地選擇可以節約交易費用的各種具體的合約安排,在這一過程中還產生了多種新的合約種類,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製度創新活動。不過IBM及其客戶的不幸也開始在我們這裏發生,用一些愚蠢的法條幹擾合約當事人的選擇,其結果是企業如得了瘟疫一樣地死去,最嚴重的後果是整個發展趨勢的逆轉。
三、張五常經濟學的認識論特征
從《佃農理論》,經《經濟解釋》,到《中國的經濟製度》,張五常經濟學有一個一以貫之的認識論。歸納起來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用來解釋現象的理論,用到的變量必須是真實存在的變量,而且要可以量度,至少邊際上可以量度,即在邊際上的增減變化是可以觀察的。如果說在《佃農理論》中還不那麼徹底的話,在《經濟解釋》中所有不可量度的變量都被剔除了。
第二個重點是,變量關係(理論假說)不僅要得到邏輯上的證明,而且一定要能夠引申出可以被觀察到的事實證偽的含意。驗證過程是用一組真實存在的事件對引申的含意進行證偽。事件由細節串聯而成,事件中當然也有數據。細節不容易造假,連帶保證細節中含有數據的真實性。離開了細節,數據就可以隨意篡改。
有一個具體的例子可以說明這兩個重點。在《佃農理論》中,張五常教授認為影響合約選擇的是兩個因素,即交易費用與風險。到寫《經濟解釋》的時候,張五常教授用信息費用代替了風險,並歸入交易費用之中。為什麼要這麼處理?他本人是這麼說的:“以風險作為選擇合約的一個因素,大為不善,因為在現實世界中,我們不能望出窗外,就知道世界的風險是增加還是減少了的。這樣,以風險為基礎,我們是不能引申出被事實推翻的含義的。”
張五常教授創造性地把實證科學的認識方法運用於經濟學,把經濟學變成一門事理科學。在我有限的閱讀中,經濟學曆史上,他是第一個做得這麼徹底的人。正是理論基於牢固的事實,理論才有實際的用途。張五常教授本人一連串準確預言(推測)的記錄,緣於他理論的這種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