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節《佃農理論》的意義(1 / 2)

用來解釋現象的理論,用到的變量必須是真實存在的變量,而且要可以量度,至少邊際上可以量度,即在邊際上的增減變化是可以觀察的。

引言

1982年10月26日,張五常教授出任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在就職演說中談到,經濟學是同物理學一樣精確的科學。有關人類行為的經驗性規律同物理學規律一樣有普適性。100元的鈔票掉在人來人往的街道會很快消失;肯為一個吉利的牌照號碼付大價錢的人絕不會買二手車。對這類有關人類行為的現象打賭,跟賭彈子離開手後會掉到地上而不會升到天花板上一樣有把握。

張五常教授本人有一連串準確預言(推測)的記錄,比如提前五年預告長三角地區會成為一個世界性工商業中心;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不久即預告人民幣會成為世界強幣,會有來自外部的升值壓力,並建議有關部門早作因應;大約三年之前,開始撰文分析中國未富先驕的問題,照抄西方的福利政策會摧毀中國的接單工業,並阻斷農轉工的途徑,現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出現大量企業倒閉的現象早就被推測過。這些預言都寫成了文章公開發表,有白紙黑字為證。

一次準確預言(推測)也許是巧合,但一連串準確預言(推測)的背後就有一個理論,值得我們重視。始於《佃農理論》,經《經濟解釋》,止於《中國的經濟製度》,40年間,張五常教授貢獻了一個什麼經濟理論,如何在經濟學曆史的坐標下來評價這個理論,是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

一、《佃農理論》的兩個貢獻:無關性定理和合約選擇的範式

經濟學中有好幾個無關性定理,比如MM定理,在由一連串假定條件規定的一種特殊環境中,公司市值與其資本結構無關。由施蒂格勒命名的科斯定理,也是一種無關性定理,對於相互影響的問題,產權界定給哪一方與效率無關。在《佃農理論》中,張五常教授事實上也提出了一個無關性定理:“在私有產權的約束下,無論是土地所有者自己耕種土地,雇用農民耕種土地,或是按一個固定的地租把土地出租給他人耕種,或是土地所有者與佃農分享產出,資源配置效率相同。”

即合約種類與效率無關。這個定理的意義是推翻了在效率上把合約種類分成三六九等的成見。

由此引出一個問題,既然合約種類與效率無關,從效率上講,各類合約是等價的,那麼為什麼是用這種合約而不是那種合約呢?換言之,是什麼因素在人們選擇合約的時候起作用?在《佃農理論》中,張五常教授認為影響合約選擇的是兩個因素,即交易費用與風險。因為風險難以量度,據此得出的結論無法用事實證偽,所以到寫《經濟解釋》的時候,張五常教授用信息費用代替了風險,並歸入交易費用之中。

《佃農理論》不僅提出了合約選擇的問題,而且給出了一個合約選擇的一般性分析框架,並因此成為合約理論的奠基之作。必須指出,交易費用這個範疇是科斯教授的貢獻,但以交易費用來建立一個合約選擇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卻是張五常教授首創的。《佃農理論》出版之後的近40年時間裏,張五常教授一直完善這個分析框架,在《經濟解釋》中已變得很精巧。20世紀60年代是新製度經濟學的開創階段,半個世紀之後來回顧,新製度經濟學有兩個重要的理論成果:產權理論和合約理論。從這個背景來看,《佃農理論》具有什麼樣的意義不言自明。

二、合約理論的解釋能力

合約理論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對各種現象有超乎尋常的解釋能力,運用張五常教授建立的合約選擇的一般性分析框架,能對很多紛繁複雜的現象進行透徹的分析,並得出簡明扼要的結論。這裏我舉個例子。

這個例子是打了20年官司的反壟斷大案。主角是IBM,重點是這家公司發明而持有專利的電腦。起於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電腦巨大如房子。這電腦要用一種紙卡,大約3寸乘6寸。資料打穿在紙卡的不同位置,其長方形小孔是讓電流通過的。IBM不賣電腦,隻租出去,同時規定租客一定要買它供應的紙卡。電腦的租金以每月算,同型號的不同顧客付同樣的租金。紙卡之價以每張算,不同顧客之價一樣。顧客多用多買,少用少買。紙卡是所有紙商都可以供應的,但IBM規定必須買他們供應的。依照估計,IBM當時的紙卡價高出其他紙商大約10%。這就是最有名的捆綁銷售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