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去溫州,從機場去賓館的路上,一路聞到一股異樣的氣味。接下來住了兩天,不敢開窗。飲水全部喝礦泉水。此時,恰逢太湖藍藻突然暴發,在電視上看到自來水變臭,無錫市民搶購純淨水。這些環境災難是一種警訊,說明中國持續了30年的經濟增長已到了一個極限,至少在某些地區是如此。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經濟後續發展的升級轉型被提了出來。
中國經濟後續發展必須升級轉型,這是沒有疑問的。問題是,如何轉?升級轉型不是所謂騰籠換鳥這種俗氣的把戲,而是一次新的知識積累過程。從1978年迄今,中國從一個農業國家轉變為一個工業國家,從計劃經濟製度轉變為市場經濟製度,這種雙重轉變的性質是民眾知識體係的一次更新,持續了30年的經濟發展是民眾知識體係更新的結果。這30年的一個重要經驗是找到了一條低成本更新民眾知識體係的途徑(我在《中國經濟發展的知識來源》那篇文章中用了1萬字來解釋)。而在1978年的時候,如何尋找這一途徑,是一個群體性無知的問題。對此,鄧小平給出的答案是,小範圍的試驗是尋找出路最有效的方法。
中國經濟的後續發展必須升級轉型,其性質是一次新的知識積累過程。這一次,要通過什麼途徑來完成知識積累呢?又是一個群體性無知的問題。怎麼辦?還是鄧小平的辦法,小範圍的試驗。
令人費解的是,我們放棄了行之有效的辦法,未經試驗就推出了一係列措施,調整出口退稅政策,草率實施新勞動法,放任人民幣大幅度升值。這些措施,看不到哪一條對完成一次新的知識積累有益。反倒是,升級沒有升上去之前,對原產業的打擊卻很明顯,成本激增,企業倒下一片。如果說我們正陷入增長減速的危機,要知道不是被波及,而是內生的。危機的性質是在升級轉型這個問題上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