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到底有什麼意義呢?現在回頭來看,有外來的師傅傳授知識,比自己去摸索,可以大幅度降低知識積累的代價,縮短知識積累的時間,他人幾百年積累的知識,我們學過來也就是二十幾年的時間。但是請注意,有很多知識必定要通過具體的活動才可以傳授或學習,學校教育無能為力。最近20年,大規模製造和現代契約知識在中國民間得以迅速普及,主要是通過合資項目這一途徑。
俄羅斯觀察這一組文章已寫了兩篇,第一篇討論俄羅斯事無定數這種現象,第二篇文章指出事無定數的原因是,大多數俄羅斯人不明白價格製度是怎麼一回事。正是對價格製度不熟悉,一方麵個體行為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另一方麵各個體的行為又不協調,從而亂象叢生。這一篇文章比較中俄有關價格製度知識積累方麵的差距。
俄羅斯地域遼闊,地下礦藏豐富,地上森林茂密,甚至在莫斯科城中就有大片大片的森林,可以說,俄羅斯除了陽光之外得天獨厚;中國地大人多物稀,我們地下的寶藏與其說是礦藏,不如說是墓葬中的文物。如果沒有多少自然資源,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靠什麼為生呢?靠積累知識(主要是加工和貿易知識)。比如說溫州,那是一方貧瘠的土地,沒有礦藏,沒有森林,很少的耕地,所以很早以前溫州人就是靠理發、修鞋、彈棉花一類的手藝外出謀生。後來溫州十萬供銷大軍正是由這些手藝人蛻變而來,十萬供銷大軍現在變成散布世界的溫商。那麼是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造成了中俄在加工和貿易方麵知識積累的差距嗎?
我注意到,俄羅斯沃野千裏,但是在中國的農民到俄羅斯種菜以後,蔬菜種類才豐富起來;俄羅斯森林茂密,是中國的伐木工和木材商使參天大樹免於腐爛在深山老林;在莫科斯有一個集裝箱市場(商販都住在集裝箱裏,故名),是銷往東歐的輕工產品集散地,但那個市場的商販都是中國人,這些中國商販卻對俄羅斯黑幫和警察膽戰心驚。是的,俄羅斯人可以悠閑地享用自然稟賦,在漫長而寒冷的冬季酗酒調情,這種生活孕育了普希金這樣的詩人。當然覬覦這片土地的人也不少,在一次又一次的大戰中,俄羅斯人得以積累起戰爭和軍工知識。相比之下,沒有多少自然資源的中國人生計要辛苦許多,但是就在這一過程中,加工和貿易知識在民間得以積累,成為我們謀生和發展的資本。
大規模製造和現代契約知識(價格知識),最近20年在中國民間得以迅速普及,以至於成為所謂世界工廠,這一幕卻沒有在俄羅斯發生。除了上述自然稟賦的差異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改革與開放是同步進行的,而俄羅斯的改革是關起門來進行的。周其仁教授曾到俄羅斯遠東地區訪問,在一篇文章中談過這個問題,隻是沒有進一步討論開放對於改革的意義。
開放到底有什麼意義呢?現在回頭來看,有外來的師傅傳授知識,比自己去摸索,可以大幅度降低知識積累的代價,縮短知識積累的時間,他人幾百年積累的知識,我們學過來也就是20年的時間。
但是請注意,有很多知識必定要通過具體的活動才可以傳授或學習,學校教育無能為力。最近20年,大規模製造和現代契約知識在中國民間得以迅速普及,主要是通過合資項目這一途徑。人們也許不明白各地為了吸引所謂戰略投資者,為什麼要白送一大塊地(零地價),地方政府的解釋是,這是可以從以後的稅收中回收的投資。然而我的看法是,這是獲得戰略投資者知識資產的代價,是向師傅交的一筆學費。事實上,引進師傅,通過具體的活動進行學習,從而很快積累知識,是東亞國家工業化和市場化的共同途徑。隻不過東亞其他小國是單一拷貝,中國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師傅多樣化。
中國在開放之初具備一種獨特的條件,這就是先於內地掌握了現代製造和契約知識的港商和台商,知識在內地的傳播,尤其是契約知識的普及,主要得益於他們。因為同文同種的緣故,不存在洋師傅那種本土化障礙,其傳授的知識很容易被內地人接受。現在有很多國家重視中國特區的經驗,但是卻終究沒有弄明白中國的特區是怎麼一回事。那是一個在很多場合不需要翻譯的學習場所。
20世紀50年代,那一代中國人有一個願望,蘇聯的今天是我們的明天。當我們於2004年訪問俄羅斯,住在他們二十幾年以前造的又占地方又耗材料的房子裏,看著滿街冒著黑煙的拉達牌小車走走停停,我們知道,當年蘇聯發生的那一幕並沒有隨後在中國發生。最近20年,大規模製造和現代契約知識在中國民間迅速普及這一幕沒有在俄羅斯發生,俄羅斯的社會轉型比中國晚10年,這一幕10年以後也難以發生。中國的今天也不是俄羅斯的明天。換言之,最近50年,中俄許多看來相似的經曆,實則相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