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說一切因分工交換而產生的費用都是交易費用。分工經濟扣除交易費用之後的餘額是一種因製度而產生的“利潤”,這是個體要通過製度組成社會的原因。在給定的環境下(環境由一組約束條件構成),不同的製度有不同的分工,經濟交易費用,這就是說製度是不等價的,因此便有製度選擇問題。
如果說經濟學比較清楚地解釋了個體選擇,那麼一個社會如何選擇製度,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哈耶克把製度選擇理解為一個自發生成和演化的過程。這種解釋是領悟性的,而非分析,他論述的是一種現象,不是製度選擇理論。不過,哈耶克的這一思想很重要。製度選擇是內生於個體互動過程的社會選擇(或者說公共選擇)。從理論上講,在給定的環境(約束條件)下,製度的選擇是比較各種備選方案的分工。但是請注意,並沒有直接供我們對製度作比較的分工經濟交易費用這樣一個總量指標,比較的信息隱含在各個體的成本收益中,所以製度選擇表現為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人發現了一種新的與別人打交道的方法,可以改變他的損益,如果他的發現得到了另外一個人的響應(這個人也發現這種方法可以改變他的損益),這種新方法就成為兩人之間的約定俗成。其他人通過觀察效果(他們兩個人損益的改變),也會嚐試采用這樣一種方法,如果其損益也得以改變,這種方法就得以伸展,製度選擇是一個逐步吸能增強的過程。新方法的發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左試右試一點一滴積累經驗的產物。使用博弈論的述語來講,所謂參與人在連續博弈中策略互動形成的博弈均衡。這就是說,製度是一種累積的經驗性的知識資產。因為製度涉及大量內生於交往過程的細節知識,學習他人現成的製度,也需要一個過程去積累經驗,盡管這一過程比自己探索一種製度的過程要短得多。
俄羅斯社會轉型所麵臨的一係列問題,其實質是有關價格製度知識積累的問題。大多數俄羅斯人現在並不明白價格製度是怎麼一回事,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所記錄的各種亂象,不過是這種無知的表現。正是對價格製度不熟悉,一方麵個體行為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另一方麵各個體的行為又不協調,從而亂象叢生。相比,中國人對價格製度要熟悉得多,中國與俄羅斯在轉型過程中成為兩類典型,不過是有關價格製度知識積累的差別,下篇文章再詳細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