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不少人的思想裏認為富了就可以揮金如土。但實際上,富人的生活也並不一定是奢侈的。從擁有上億資產的浙商的日常生活的點滴細節中我們感到,節儉不隻是物質匱乏時代的傳統美德,它更是一種智者的生活智慧。
鳳凰衛視的老板劉長樂有句名言:“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辦事,最好是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節儉在今天的浙商中似乎體現得更加盡善盡美。
康奈集團總裁的女兒鄭萊莉就是一個十分節儉的人。
鄭萊莉大學畢業後被父親安排到康奈上班,她並沒有因為自己的特殊的身份去坐辦公室,而是下車間做皮鞋。
這位千金小姐的手,被做鞋的剪子磨得滿手大水泡,一位老師傅看著實在心疼,向她的父親求情,可並沒有得到理解。
憑借自己的能力鄭萊莉做上了副總裁的位置,這時她沒有和別的“富二代”一樣,因為事業有成而享受、消費,反而一如既往地保持著吃苦耐勞以及勤儉的作風。
浙商儉樸的生活方式,並不受年齡、性別、財富的限製。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仍然跟他們的員工一樣吃食堂的飯、穿公司的製服。儉樸不是作秀,儉樸不是刻意,而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老一輩浙商到六七十年代的青年浙商,儉樸是一種生活的常態,更是一種趨勢,儉樸的美德正代代相傳。
從眾多浙商的生活中不難發現,許多浙江富豪過著跟普通人一樣的生活。他們出門一樣住普通賓館,一樣穿著普通的夾克衫,大部分被采訪對象的午飯都是在自己公司的食堂解決,跟員工吃一樣的飯菜。
康奈集團董事長鄭秀康每天的飲食很簡單,他和員工一樣,吃的是兩菜一湯。
他說:“隻要沒有必需的應酬,我都在食堂裏吃飯。”
在員工的眼裏,董事長鄭秀康就是這樣的低調、實在和儉樸,雖然企業的發展突飛猛進,但是鄭秀康的生活習慣依舊是原來的樣子。早餐在家附近吃一碗麵條,午飯大多數在食堂和員工們一起吃,晚飯總是盡量回家吃。
鄭秀康的一位副總說,前幾年與老總一起出差,兩人還住一個房間,雖然這個“標準”現在升級了——兩人一人一間房,可是他們從來都住標準間。在鄭秀康的影響下,他企業裏麵的員工從來對衣食住行不挑剔。
鄭秀康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太高的要求,但別人有事讓他幫忙,他總是慷慨相助。他的員工買房時,有不少人向他借過錢;一位普通職工的孩子病了沒錢住院,他馬上拿錢給孩子治病,同時發動員工為這位員工捐款。
鄭秀康說:“我是一個小鞋匠出身,年輕時吃過很多苦,知道賺錢不容易,也知道一般百姓的苦。坐高級車、住豪華房、吃喝玩樂對我來說沒什麼快樂可言。倒是樸素實在的生活讓我更舒心,如果我的付出能讓更多的人生活好起來,這也是一件讓我驕傲的事。”
有一位浙商曾告誡員工:浙商之所以能立足商界,是因為浙商一直把別人認為過時的東西——節儉視為創業、守業的法寶。
對浙商來說,節儉不是吝嗇,而是一種美德,對於出身草根的他們來講,節儉更是一種習慣。他們在做慈善事業的時候,不惜一擲數百萬或上千萬元,隻是節儉已經成為他們不可改變的生活態度,他們今日的成就與這種生活態度有著密切的聯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