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完善自我的良好職業習慣(6)(1 / 3)

張大軍算了筆賬,從2001年年底到2002年6月,30萬的投入因為產品滯銷已經賠進去了15萬,更讓他發愁的是剩下的錢也不在他手上,全壓在超市那裏了。因為超市有一個結賬期,也許一個月,也許兩個月,最長的也有三四個月,這樣無形中就對供貨商的資金要求相當高,而他們作為初創企業根本沒有那麼多資金。

30萬賠的賠、壓的壓,到最後張大軍連進貨的錢都沒有了,2002年7月廠子被迫停產。可這時如果讓張大軍放棄,他也不甘心,況且他也無路可走。跟合夥人商量後,兩個人意見達成一致:想盡一切辦法弄些錢來繼續生產。可是錢從哪來?想來想去,兩人把各自家的房子都給抵押了。

抵押了兩處房子,張大軍一共貸到了20萬元。這讓他又看到了一絲希望,他拿著這些錢準備回去馬上恢複生產。當時他隻是想,再堅持幾個月,自己分裝的那些炒貨或許會在市場上慢慢賣火,可沒曾想銀行信貸員的一句話,讓他徹底打消了這個念頭。信貸員說:“你要是做果仁還不如做花生呢?我在楊村吃過一種花生,那花生做得色、香、味都挺好。”

信貸員隨口一說,張大軍卻聽到了心裏。以前他也做過花生的分裝,但是質量、口味自己不能把握。如果信貸員說的這種花生真的好賣,那就不如自己生產花生,而放棄原來賠錢的分裝生意。他接著就去了批發市場,連續呆了5天看行情,發現那種花生確實賣得好。

張大軍當時的直覺就是這回找到了路,可真要轉產這種花生,又得花錢建車間、買設備。他粗略算了一下,至少得花六七萬,再加上進花生原料的費用,剛貸來的錢一下子就得花去一多半。自己算算都舍不得,更別說合作夥伴了。可朱立國的意見卻讓張大軍實在意外。朱立國說:“花生在市麵上沒有幾個主導品牌,特別壟斷市場的強勢品牌沒有。這應該是一個市場空白點,應該是我們的機會到了。”

朱立國的鼓勵讓張大軍迅速開始行動,他從市場上打聽到這種花生的生產廠家在福建,就馬上趕去福建學習製作工藝和方法。可無論他怎麼跟對方說,人家始終堅持一個態度:不教。沒辦法,張大軍就回來自己琢磨,天天在車間裏煮花生、吃花生,過了半年他發現自己

已經琢磨出一個口感不錯的花生配料。接著,張大軍從湖北、東北等地大批購進花生,開始大規模投入生產。為了使每一顆花生都能充分入味,他在生產過程中用的是鏤空的吊爐,他也因此給自己的花生取名“吊爐花生”。

當時已是2003年1月,張大軍期待著這些花生能盡快改變他們隻賠不賺的現狀。在花生烘幹的過程中,他天天盯在車間裏。眼看還差一天花生就要出爐了,可就在這天晚上,一股飄過來的糊味讓他意識到這下完了。

爐火大了花生會糊,火小了又費煤、費時間,必須想辦法來準確控製爐溫。那一天張大軍想了一夜也沒有結果,第二天一大早他來到車間發現朱立國早到了。原來朱立國學過電子,他利用自己的特長給烘幹爐加了一個電子控溫設備,這樣就避免了人工控製爐溫難免出現的誤差。朱立國試著又烘了一噸花生,正如他所想的,恒溫儀奏效了。

解決了所有的技術問題,生產開始順利進行,可這時張大軍意識到原來搞分裝時商場欠他的貨款到現在還沒有還。看來眼下生產的花生再按照原來的銷售模式去賣是行不通了,自己也沒有那麼多精力又抓生產又要欠款。怎樣才能改變這種被動局麵呢?張大軍想找代理商來替自己跟商場打交道,可他找了一個月都沒有結果。他正發愁時突然接到了天津地區較大的一家商貿公司的負責人要代理他們產品的電話。張大軍這才想自己半個月前曾聯係過這家公司,並留下了幾袋樣品。當時他沒抱任何希望,可正是這幾袋花生改變了張大軍的處境。

這家公司專門代理一些全國知名的食品品牌,有著多年的從業經驗和密集的銷售網點。本來他們不會考慮吊爐花生這種沒名氣產品的,但那家公司發現他們的花生的確不錯。

三個月的時間裏,張大軍利用這家公司的銷售網絡讓自己的花生在整個天津市遍地開花了,大到國際賣場,小到街邊小店,都能看到他的花生。張大軍跟這家公司合作時正是2003年春節前夕,這段時間正是各種食品銷售的黃金時期,張大軍借這個機會打了個翻身仗。

找準了市場賣對了貨,張大軍的花生銷售開始一路看好,到2003年

年底張大軍就還清了所有的欠款,他還通過找代理商的方法打開了全國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