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1 / 3)

“不錯,雖然我們提出不廢而廢的方法,可以減少來自王安石的阻力,但是他幾乎把市易法當成不是自己提出的新法一樣拋棄,未免太過於詭異了。”司馬夢求和潘照臨所見略同。

“他在想什麼呢?”王安石一反常態的做法,讓相信“事有不合情理者必定有詐”的潘照臨與司馬夢求,開始了對拗相公無謂的揣測。

陳良見二人如此,不禁笑道:“為何王安石非得要有何反應不可?”

“王安石的性格……”潘照臨脫口而出的話,隻說了一半就自覺閉嘴,有個什麼東西在腦海中一閃而過,卻又從手邊溜走。

石越笑道:“王安石的性格……也許就是王安石的性格讓他不再反對。皇上說他沒有調查呂嘉問,我卻以為,他也許是調查了,卻又不甘心自打耳光……借著這個機會,讓市易法終止,也許同樣是王安石的想法。”

陳良尋思一會,道:“石大人所說有理。其實,以學生之見,王安石怎麼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市易法終於廢除了,開封府的老百姓,也可以鬆一口氣了。”

潘照臨自失地一笑,道:“竟是子柔說得有理,不過開封府的老百姓可以鬆一口氣,我們卻不可以鬆這口氣。王安石的方田均稅法,公子須得有一個章程應對。”他心裏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呂惠卿和陳元鳳對軍器監以及兵器研究院的影響力,看樣子也在加深。

石越聽到方田均稅法,眉頭微皺,說道:“隻怕不易說服王安石,唉,明年……明年……”石越心裏知道一個驚天的大秘密。但是他能說出來嗎?唐棣等人可以相信神秘主義,可潘照臨和司馬夢求,卻是徹頭徹底的無神論者。

陳良見石越欲言又止,忍不住好奇的問道:“明年,明年會發生什麼事麼?”

潘照臨和司馬夢求的目光同時彙聚到石越身上,顯然他們對此也有好奇心。不過對石越,他們有著相當自覺的主臣觀念,不會主動問這種失禮的問題。

“熙寧七年,自春及夏,淮南路、京東路、陝西路、河東路、河北路久旱;九月,除以上諸路外,新收複的洮河亦旱……”禍不單行的是,就在熙寧七年,開封府和河北路,還遭遇到了大蝗災!換句話說,河南東部、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陝西,大宋朝的北方六個省的地方,全部受災!石越在心裏想著這些很快就要發生的事情,雖然對這個時代的細節不是太清楚,但是熙寧七年與熙寧九年,造成王安石兩次罷相的重要自然因素,卻是任何一個學曆史的學生都應當耳熟能詳的。實際上從熙寧七年開始,一直到元豐二年,大宋北方的國土之上,就是旱災與蝗災不斷。而偏偏正是因為新法的許多法令,讓大宋北方的大部分居民們不堪重負,隻能勉強生活下去——於是天災一到,他們根本沒有半分抵禦自救的能力。也許自己的到來,讓這些百姓的情況要稍微好一點,至少青苗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而原本幾個月前就應當實施的方田均稅法,現在依然還在政事堂懸而未決。石越在心裏計算著時間:如果九月實行,搞得雞飛狗跳,緊接著就是三月備案征稅,緊緊伴隨著這個過程的,則是整個北方農業被天災的摧殘……

“不錯,雖然我們提出不廢而廢的方法,可以減少來自王安石的阻力,但是他幾乎把市易法當成不是自己提出的新法一樣拋棄,未免太過於詭異了。”司馬夢求和潘照臨所見略同。

“他在想什麼呢?”王安石一反常態的做法,讓相信“事有不合情理者必定有詐”的潘照臨與司馬夢求,開始了對拗相公無謂的揣測。

陳良見二人如此,不禁笑道:“為何王安石非得要有何反應不可?”

“王安石的性格……”潘照臨脫口而出的話,隻說了一半就自覺閉嘴,有個什麼東西在腦海中一閃而過,卻又從手邊溜走。

石越笑道:“王安石的性格……也許就是王安石的性格讓他不再反對。皇上說他沒有調查呂嘉問,我卻以為,他也許是調查了,卻又不甘心自打耳光……借著這個機會,讓市易法終止,也許同樣是王安石的想法。”

陳良尋思一會,道:“石大人所說有理。其實,以學生之見,王安石怎麼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市易法終於廢除了,開封府的老百姓,也可以鬆一口氣了。”

潘照臨自失地一笑,道:“竟是子柔說得有理,不過開封府的老百姓可以鬆一口氣,我們卻不可以鬆這口氣。王安石的方田均稅法,公子須得有一個章程應對。”他心裏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呂惠卿和陳元鳳對軍器監以及兵器研究院的影響力,看樣子也在加深。

石越聽到方田均稅法,眉頭微皺,說道:“隻怕不易說服王安石,唉,明年……明年……”石越心裏知道一個驚天的大秘密。但是他能說出來嗎?唐棣等人可以相信神秘主義,可潘照臨和司馬夢求,卻是徹頭徹底的無神論者。

陳良見石越欲言又止,忍不住好奇的問道:“明年,明年會發生什麼事麼?”

潘照臨和司馬夢求的目光同時彙聚到石越身上,顯然他們對此也有好奇心。不過對石越,他們有著相當自覺的主臣觀念,不會主動問這種失禮的問題。

“熙寧七年,自春及夏,淮南路、京東路、陝西路、河東路、河北路久旱;九月,除以上諸路外,新收複的洮河亦旱……”禍不單行的是,就在熙寧七年,開封府和河北路,還遭遇到了大蝗災!換句話說,河南東部、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陝西,大宋朝的北方六個省的地方,全部受災!石越在心裏想著這些很快就要發生的事情,雖然對這個時代的細節不是太清楚,但是熙寧七年與熙寧九年,造成王安石兩次罷相的重要自然因素,卻是任何一個學曆史的學生都應當耳熟能詳的。實際上從熙寧七年開始,一直到元豐二年,大宋北方的國土之上,就是旱災與蝗災不斷。而偏偏正是因為新法的許多法令,讓大宋北方的大部分居民們不堪重負,隻能勉強生活下去——於是天災一到,他們根本沒有半分抵禦自救的能力。也許自己的到來,讓這些百姓的情況要稍微好一點,至少青苗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而原本幾個月前就應當實施的方田均稅法,現在依然還在政事堂懸而未決。石越在心裏計算著時間:如果九月實行,搞得雞飛狗跳,緊接著就是三月備案征稅,緊緊伴隨著這個過程的,則是整個北方農業被天災的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