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3 / 3)

相比韓絳等人眼中的讚賞,馮京眼中卻不免多出許多疑慮,“那麼蔡大人打算如何發落鄭俠?”平素溫和的他,此時卻是用明顯的諷刺語氣發問。

蔡確絲毫不以為意,隻向趙頊說道:“臣以為鄭俠當落職,安置一個小縣,交地方看管,以使後來者知戒。”

“這……”趙頊麵有難色,如此處置,朝中必有大臣不服。

果然,他話音未落,馮京就憤然說道:“蔡持正未免處置過重了!”

連王安禮也反對道:“若鄭俠上《流民圖》而遭黜,是朝廷無公理!請陛下三思!”

劉攽、蘇頌、孫固等人,更是同聲反對。

而似曾布、李定等人,卻不免又要一致支持,隻有韓絳知道皇帝心意,便默不作聲。

呂惠卿見到這種情形,立時恍然大悟,原來蔡確竟然是想趁機豎立自己在新黨中的領袖地位!他暗暗冷笑:“蔡持正未免操之過急了!”當下再不遲疑,朗聲說道:“陛下,臣以為鄭俠擅發馬遞,自然是有罪,但是他一片忠心,而且便是幾位丞相,都能體諒,並沒以為鄭俠是在妄言。因此臣以為,有罪雖不可不治,但法理亦不外乎人情。鄭俠本來是光州司法參軍,王丞相曾稱讚其能,不若再放回光州,依然任司法參軍,同時記過。一來以示懲戒之意,二來示天下朝廷之寬仁美德。”

他這番話,卻是兩麵顧到,打太平拳的意思,舊黨的感受,呂惠卿本來並不太在乎,但他知道皇帝心中此時必然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隻不過若是完全不給鄭俠一點顏色看,隻怕新黨中人也要視自己為異類了,當下才說出這麼一個辦法。

果然趙頊聽完,立即點頭同意:“呂卿所言有理,便依如此處置便可。”而韓絳、馮京、曾布等人覺得這個方案也可以接受,也就不再出聲反對。

蔡確知道這個方案提出,別人既無異議,自己便也不便再過分堅持,他萬萬料不到自己一腔心血竟被呂惠卿賣了個乖,低下頭狠狠瞪了呂惠卿一眼,無可奈何地說道:“臣遵旨!”

桑充國既料不到鄭俠會不和自己與晏幾道商量,就假托密報上《流民圖》,也料不到朝廷的公卿們,此時沒有去想怎麼樣救濟災民、恢複生產,反而在爭論著如何處置鄭俠的事情。不過他也沒有心思去想這麼多事情,官府雖然也設了粥場,但是卻嚴格控製府庫的存糧,根本無法滿足這麼多災民的生活之需,白水潭的粥場,吸引的災民越來越多,而倉庫中的存糧,卻一日比一日少了,桑充國雖然有心買糧,可在汴京城,上哪裏能一次買到這麼多糧食?

在眾多的災民之中穿行,望著那一雙雙充滿了期望與信任的眼神,桑充國實在不敢去想象徹底無糧的那一天。他下意識的想避開那些眼神,忙抬起頭來,卻發現王旁正陪著一個老人在災民間穿行。桑充國連忙信步走過去,招呼道:“王兄。”

王旁見桑充國走過來,低聲對老者說了幾句什麼,這才笑著回道:“長卿,現在情況如何?”

桑充國皺眉道:“情況實在很糟,得病的災民越來越多,人手不足,糧食也快沒有了,朝廷再不想辦法,我不知道還能支持幾天。程先生和邵先生幾位,已經想辦法去了。”一邊朝那位老者行了一禮,招呼道:“老丈,這裏禮數不周,還望恕罪。”

那個老者微笑著點點頭,說道:“不必多禮。”卻是公然受了桑充國這一禮。

桑充國不由一怔,須知他畢竟也是名滿天下的人物,一般人便是長者,也不至於見到他連一句客套話都沒有。王旁知他心意,連忙低聲解釋道:“這是家父。”

桑充國隨口應道:“原來是令尊大人——”說到這裏,不由一頓,這才反應過來,王旁的父親,不是王安石嗎?!

“你、你是王相公?”桑充國有點失禮地問道。

好在王安石卻是個不太拘禮法的人,當下微微點頭,笑道:“正是某家,久仰桑公子的大名,不料今日才得相見。”

“不敢,不知相公駕到,學生實在失禮了。”桑充國一麵說著,一麵就要下拜。

王安石連忙止住,道:“今日野服相見,桑公子不必多禮。”王旁也笑道:“長卿不要太聲張,家父是想來看看白水潭是如何救濟災民的。”

聽到王旁提到災民,桑充國看了王安石一眼,歎道:“不瞞相公,如若朝廷再不設法,我們也要無可奈何了。相公是飽學鴻儒,豈不知綠林、赤眉,皆是饑民嗎?”他說的雖然委婉,卻隱隱有責難之意。

王安石見他初次見麵,便如此坦然,不由暗暗稱奇。他自是不知道白水潭學院一向頗為自許,平時便是昌王來此,也並不拘禮,因此白水潭學院的人對於公卿,實在是看得太平常不過,而對所謂的尊卑之分,除了君臣父子師生這些之外,比起別處的人來,倒要淡了幾分。

“某豈有不知之理,不過談到救災之法,卻是苦無良策。”王安石搖了搖頭,回道。

桑充國毫不客氣地說道:“相公如此說,學生不敢苟同。豈能用‘苦無良策’四個字來推卸責任?若綠林、赤眉賊起,饑民們可不會聽‘苦無良策’四字。”

王安石不由有幾分尷尬,王旁有點擔心地望著父親,若是往常,隻怕王安石早已發怒,今日不知為何,脾氣卻格外的好,隻是苦笑道:“那麼桑公子可有救災之策?”

桑充國說完之後,其實也自覺頗有過分,隻是這幾日急火攻心,猛然碰到王安石出現在自己麵前,卻不自覺的要嘲諷幾句解氣。這時候見王安石竟是絲毫不以為意,心裏也不由奇怪,暗道:“王安石人稱拗相公,說是脾氣易躁的,難道傳聞有誤不成?”嘴上卻回道:“學生不過一介布衣,才疏學淺,又知道什麼國家大事?不過這救災之策,自古以來,無非是開倉放糧,使百姓不必流離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