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從南朝蕭統帝編選收錄的《迢迢牽牛星》開始,那種隻屬於七夕節的輕愁淡喜便跨越了無數朝代更替的歲月銀河,籠罩著天上人間。
一夢千年,似在昨昔。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傳說,每年的這一夜,萬千的喜鵲約從人間飛起,在銀河上,用愛戀和感動築起渡橋,普渡那對千年來飲盡相思水的牛郎織女。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亙古不變的愛情傳奇,如訴如泣的相思之情,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凡俗男女。其實牛郎織女,何其幸哉,那盈盈一水間的牽掛和想念從來情深難改哪裏會因為時間和空間而褪色過。
相會終有時,即使一年隻見一次,也已然足夠了。
距離,總是可以產生美的!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踏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一闋飽含深情的《鵲橋仙》讓多少人在遙望星空時泛起內心無限的渴求和豔羨?
從前,我總是說,聽倦了太多目光猶疑的男子與我說這闕詞,聽得內心蒼白,早已不相信它有多少分真心。其實我隻是忽略了,像《鵲橋仙》那樣柔美婉約的愛情,是隻能發生在兩個極有天性和靈犀的人身上的。尋常人,不過是借著“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真理”來充當自己負心的借口。
所以,人間多少癡男怨女,悵歎不如雙辰星時候,也隻能黯然坐在葡萄架下,閑聽更漏、苦苦守望。
七夕夜晚的天宇,喜鵲南飛,星河依舊。或許,隻有跨越了千古愛恨,天機地緣,更懂得滿足的我們,才能更明白該如何對瑣碎的平凡,甘之如飴!
今夕是何夕?今宵為七夕。
忽略牛郎織女沉甸甸的相思情,有時候,我更願意看到,七夕作為中國的“女兒節”、“乞巧節”是一個承載著歡樂、團聚和祝福的喜慶日子。
唐朝權德輿有詩: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這首詩就是說每年七夕這一晚,尋常人家的女子對著朗朗星空,在院子裏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有雲:“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天真明媚的女孩子們以穿針引線的方式,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工技法嫻熟。
因此,七夕節又叫七巧日。
而這個“巧”字,讓我想起《紅樓夢》第五回,寶玉看到《金陵十二釵》正冊上畫有一座荒村野店,一美人在那裏紡織,其判詞雲: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
這個美人,正是王熙鳳和賈璉的女兒巧姐,十二金釵中年紀最小的女子,可惜巧姐出生時賈府家道中落,劉姥姥二進大觀園,鳳姐因巧姐金貴多病,想起要劉姥姥給她起個名字,說:“你貧苦人起個名字,隻怕壓的住她。”劉姥姥聽她剛好是生於七月初七,就笑道:“這個正好,就叫她是巧哥兒,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日後或一時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難成祥,逢凶化吉,卻從這‘巧’字上來。”後來,劉姥姥把巧姐招入家裏,與板兒結成夫妻。板兒靠耕作家裏的“兩畝薄田”,巧姐靠勤勞紡織,在荒村裏過著自食其力的安定生活。這也算得上一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