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窮人和富人太多了,但是要判斷一個人是貧窮還是富有,並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恐怕世界上難以找出一個讓所有人歎服的衡量標準。說自己是窮人的未必就窮,說自己是富人的人未必就真正富有,正如今天的金錢不代表明天的財富一樣,一時的貧窮並不意味著一生與財富無緣。真正的貧窮不在物質上,而在思想上。窮人的思維模式不改變,即使今天給他富可敵國的財富,明天他依然會一貧如洗。
從前有一個窮人,一個富人見他可憐,就起了善心,想幫他致富。富人送給他一頭牛,囑他好好開荒,等春天來了撒上種子,秋天就可以遠離那個“窮”字了。
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可是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比過去還難。窮人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吃,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長大了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窮人的計劃如願以償,隻是吃了一隻羊之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忍不住又吃了一隻。
窮人想:這樣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賣了,買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雞蛋立刻可以賺錢,日子立刻可以好轉。窮人的計劃又如願以償了,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又艱難了,又忍不住殺雞,終於殺到隻剩一隻雞時,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他想:致富是無望了,還不如把雞賣了,打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很快春天來了,發善心的富人興致勃勃送種子來,竟然發現窮人正就著鹹菜喝酒,牛早就沒有了,房子裏依然一貧如洗。富人轉身走了。窮人仍然一直窮著。
很多窮人都有過夢想,甚至有過機遇,有過行動,但要堅持到底卻很難。思維形成性格,性格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命運。一個人的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造成的。因為沒有一個良好的習慣,沒有成功的信心,也沒有成功的思想。
貧窮是一種思維,貧窮也是一種狀態,不僅是金錢的缺乏,還有意識、毅力和行動上的貧乏。安於貧窮的生活造成了窮人的自傲、虛榮、懶惰和僵化。
每一個窮人都必須為貧窮付出代價。若想擺脫貧窮,就不能用無知掩蓋自己的無能,也不能用貧窮掩蓋自己的懶惰和滿足,換句話說,貧窮隻是一種現實,不是任何借口。
街頭,常常有個乞丐跪著向路人叩頭。他的可憐換來人們的施舍,不過也不是天天都有收獲。冬季最冷的一天,寒風凜冽刺骨。足足等了半天,乞丐一分錢也沒能要上。他跪在地上,眼巴巴地看著前麵,期待好心人出現。
正在這時,一個大概四五十歲、風度翩翩的先生走了過來。憑著職業敏感,乞丐猜測這一定是個有錢人,於是他叩頭的速度更快,叫聲也更加淒楚:“給點錢吧,給點錢吧!好心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