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保守的投資者慎對科技創新?

從兩種知識類型說起

實踐性知識是一種源於生活的智慧,無法或者沒有必要用精確的數據或公式來表述,這類知識通常都是在長時間內累積篩選而成的,並形成獨特的工藝,和幾乎是一成不變的風格。

——劉軍寧

許多保守的價值投資者有一個共同的傾向,那就是回避科技股。在特定的時間段內,科技股可能是投資回報最高的股票,為什麼價值投資者卻要刻意回避?這些價值投資者通常的回答是:我們是學金融出身的,不是學IT或其他理工專業的。科技股雖好,但是我們看不懂。按照能力圈的原則,我們不應該做超出自己能力圈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加以回避。

然而,高科技公司的商業模式就那麼複雜那麼難懂以至於頂尖的價值投資者都無法理解?上麵的答案是問題答案的全部嗎?顯然不是。最近我從英國保守主義思想家奧克肖特那裏找到了更多更深的答案。

20世紀英國最有思想的保守主義哲學家奧克肖特發現知識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一種是技術性知識(technicalknowledge),一種是實踐性知識(practicalknowledge)。技術性知識可以用清晰明確的語言如數據和公式來加以精確地歸納和表述,這種知識能轉化為以下的產品,例如軟件、電腦、家用電器、設備、藥品、基因產品等。這類產品的全部特點,在於其技術性,一旦拋開其技術成分,就別無所剩。比如,當DVD播放機誕生後,再好的VCD都無人問津了。彩色液晶顯示器問世了,黑白液晶顯示器就失去用戶了。傳統膠片相機到數碼相機的變化也是如此。完全由技術性知識轉換而成的產品,其生命力在於技術的不斷更新、升級、換代,生產廠家在此過程中不斷洗牌,新的出現,舊的淘汰。

比較之下,實踐性知識是一種源於生活的智慧,無法或者沒有必要用精確的數據或公式來表述,這類知識通常都是在長時間內累積篩選而成的,並形成獨特的工藝,和幾乎是一成不變的風格。比如說,釀酒、烹調、食品、餐飲,製造這些相關的工藝與產品雖然也需要嚴

格的技術標準,但是更在於其恒久不變的特色。以可口可樂、茅台為例,不論他們的技術標準多麼嚴格,它們吸引消費者的是其獨特不變的口味。基於這種實踐性知識的產品,其生命力在於不變,永遠不變。所以,不論有什麼新型飲料出現,都不會完全替代可口可樂。

保守主義者不喜歡技術性知識,深愛實踐性知識。在投資領域,保守的投資者回避高科技公司。這不是因為他們看不懂,而是看得太清晰了。這類公司資本支出大、產品更新快,除高科技含量外,沒有能留住用戶的東西。這些公司的股價在資本市場上不僅常常虛高,而且很可能被新來的競爭者所取代。微軟雖然造出了世界上的首富和許多億萬富翁,誰能保證10年後人們的電腦裏用的還是微軟的操作係統呢?iPhone和iPad賣得很火,誰又知道蘋果公司10年後靠什麼產品賺錢呢?而可口可樂、茅台、雲南白藥、東阿阿膠等公司10年後靠什麼賺錢,不用多想就能知道。在1998年股東年會上被問及是否考慮過在未來某個時候投資於科技公司時,巴菲特回答:“這也許很不幸,但答案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魯夫(AndrewGrove)?和比爾?蓋茨,我也希望能通過投資於他們將這種崇拜轉化為行動。但當涉及微軟和英特爾股票,我不知道10年後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巴菲特因為無視高科技股而挨罵,也因此躲過了“網絡股”泡沫的一劫。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保守主義投資哲學是對的,大型高科技公司的股票不就賣不出去了嗎?不,不會的。我對此毫不擔心。沒有幾個人有機會成為保守主義的投資者,去真誠地信奉保守的投資哲學,所以,技術型公司仍將很受歡迎,請大家一定不要有這方麵的顧慮。在投資方麵,時間就是撬動價值的阿基米德杠杆,時間越長,能撬動的價值越多。所以,保守主義投資哲學喜歡沒有時間長度、或者說無限時間長度的東西,不想把時間和資本放在壽命不確定、回報不確定的投資者對象上。

要正確,不要精確

為什麼預測是不可能的?

你可以預測時間,你也可以預測價格,但千萬不要同時把兩者關聯起來預測。

——財經幽默

“大盤頂底輕鬆判斷,選股策略智能提示,賺錢機會從容把握,最佳買點精確出擊。”這是我看到的一款流行股票交易軟件的產品廣告。若這則廣告不是戲言,那麼困惑投資者的重大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對許多投資者來說,最想知道的就是關於未來的準確預測,想知道特定時間點的特定價格,想知道何時是大頂或鐵底,想預知個股的買點或賣點的精確時機。如果軟件的承諾屬實,投資者既能抄底又能逃頂,既能精準買入又能及時賣出。果如此,誰要是能獨有這樣的軟件,天下財富不可能不歸入他一人囊中。這款軟件的“卓越”性能是基於一個預設:對股市與股價進行正確和準確的預測是絕對可以做到的。然而,這個預設成立嗎?檢驗的方法很簡單。現實中有人通過使用這款軟件成為成就卓著的投資者嗎?如果一個人真的有了這款能夠收進天下財富的軟件,他會拿出來與別人分享嗎?這款軟件的發明者與生產商富甲天下嗎?很顯然,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因此,關於對股市與股價能夠進行正確與精確預測的預設也很可能是不成立的。人類作為一種生物是這個星球上最接近無所不能的,能上天能入地,能計算能克隆,但是卻為什麼不能對自身的經濟活動做出準確的預測呢?預測的不可能是來自人性的局限性。依英國思想家奧克肖特之見,“人類在心智上的限製決定了政府在控製和預測事件能力上的限製。”宇宙的本質在於,它不會讓我們知道或預知它所有的一切。人的理性能力是極其有限的,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因此沒有人有能力去對經濟活動從宏觀到微觀進行連續準確的預測。給出的預測越精確,往往會錯得越離譜。科學哲學家波普爾(KarlPopper)在《曆史決定論的貧困》(ThePovertyofHistoricism)中認為,由於受自身知識的限製,人類不可能預測曆史的未來進程。經濟學家哈耶克認為,計劃經濟之所以行不通,是因為它假定計劃者是全知全能的,經濟活動是完全可以預知預測的,因而一切經濟活動都是可以計劃的。然而,計劃者不是全知全能的,這不僅是因為其理性能力的局限,而且是因為所有的知識都是地方的、分散的、零碎的,往往難以傳遞。任何人以及機構都無法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內獲得全部信息。波普爾顛覆了曆史決定論,哈耶克顛覆了經濟決定論。人類的曆史命運與經濟活動是不可決定的,也是不可預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