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上帝的烏托邦!”
從人性看投資者的能力圈
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道德經》
有個人站在一條狗旁邊。一個陌生人走近他問道:“你的狗咬人嗎?”這個人說:“不咬。”那個陌生人伸出手想拍拍那條狗,結果反而被那條狗咬了一口。受驚的陌生人質問道:“你說過你的狗不咬人!”這個人答道:“這不是我的狗。”
——羅伯特·邁爾斯(RobertP.Miles)
哲學是追求智慧的學問,投資哲學是追求投資智慧的學問。投資是一種智力密集的活動,準確地說是智慧密集的活動。智慧短缺,投資不可能成功。最重要的智慧往往都是以否定的形式(律令)出現的。
“守住你的能力圈(不要逾越你的能力圈)”就是公認的最重要的投資智慧之一。而最大的投資智慧,就是在於如何知道什麼對象是你不該投資的。
保守主義強調,人類作為有限的存在無論如何也無法超越其內在的局限性。人性和人的基本境況是不變的。按照保守主義的看法,人的本性是有限的存在,人是理性的,但是其能力是有限的。與上帝不同,沒有一個人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對人而言,無知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全知,他不就成上帝了嗎?這是不可能的。無知對每個個體來說,是無法完全克服的。一個人知道得越多,知道自己的無知也就越多。比如說,我知道投資哲學裏有很多東西我都不知道。而對不知道投資哲學的人而言,他根本就不知道投資哲學是他的未知之域。每個人的知識都有無知與有知的界分,能力圈就是在這個界分上出現的。因此,每個人的能力都局限在特定的範圍之內,每個人都有其難以逾越的能力圈。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
保守主義認為,理性能力是人為了達到所要實現的目標選擇正確手段的能力,是人類用智力理解和應付現實的有限能力。換句話說,理性是行動者在其知識和智慧範圍內運用最有效的手段來達到目標的能力。有理性的人對事物所作的評判,並不是基於他本人那種不經分析的衝動、成見和癖性,而是基於他對所有能有助於形成深思熟慮的判決的證據所作的審慎的判斷。保守的投資者正是這樣一種人。
在保守主義者看來,人類所有的知識並不構成一個整體。所以,知識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總和。對人類來說,每個人的知識都是有限的,未知的領域永遠存在,知識是擴展和演化的。我們知識的局限性不是科學和理性所能克服的,它們的作用恰恰在於使我們認清這種局限。沒有人能夠、而且也沒有必要去了解和掌握全部的知識,人所能掌握的隻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的真正智慧,不僅在於意識到自己已經知道多少,更在於意識到自己的認識能力和知識範圍的局限性。
與動物不一樣,人被認為是有理性能力的動物。人是有理性稟賦的動物,因此他會力求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要為自己的行為找出一個合理的理由,有時甚至會為自己不合理的行為也找出一個合理的理由。人性有理性的一麵,也有非理性的一麵。如果投資時理性占了上風,投資者就會盡可能地在自己的能力圈內行事;如果情緒占了上風,或者不夠理性,投資者就會忘掉或無視自己的能力圈的邊界,非理性的投資也由此發生。保守主義投資哲學的忠告是:投資應該是一種最理性的行為,如果超出了投資者的理解能力就不要投資,投資者隻能做自己完全了解的事。
被稱為20世紀英國最有思想的保守主義政治哲學家奧克肖特(MichaelOakeshott)指出:“保守就是寧要熟悉的東西不要未知的東西,寧要試過的東西不要未試的東西,寧要有限的東西不要無限的東西,寧要切近的東西不要遙遠的東西。”保守主義投資哲學家提出了投資者的能力圈理論。《保守的投資者夜夜安枕》的作者菲利普?費舍爾在《尋常的公司與不尋常的利潤》(CommonStocksandUncommonProfits)一書中指出:智力、知識與經驗聯合起來構成投資者的常識和判斷力。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其能力圈都是有邊界範圍的,不可能無邊無際。這是保守主義投資家提出的。能力圈的概念也由此產生。費舍爾創造了這個理論,巴菲特推廣了這個理論。能力圈是人的理性化能力的一個具體體現。人是理性的動物,也是很情緒化的動物。按能力去投資是理性化的投資。投資必須是理性的。如果你不能理解它,就不要做。超出能力圈的投資便是非理性化的投資。不論一個人多麼聰明,他都應該守在其能力圈之內。在這個能力圈,投資者享有專門的知識和特長。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投資者應該守住自己的能力圈。能力圈是不是價值投資的第一原則還有很多爭論,但不論是不是第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安全邊際是一種風險控製手段。不論采取何種手段控製風險,投資者首先要確定自己的能力圈。能力圈的作用在於鎖定正確的投資對象,安全邊際的作用在於避免為正確的投資對象支付高價。能力圈與安全邊際是保守投資者的左膀右臂!
你怎麼知道你知道?
雖然關於能力圈的理論簡單明確,但是要確定並恪守住自己的能力圈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首先,確定自己的能力圈就十分困難。沒有一個人在人生的一開始就有能力圈。每個人的能力圈都是在後來的生活經驗、教育背景、工作經曆和個人愛好中逐步形成的,而且會隨著個體的經曆、經驗、知識、愛好的變化而有所變化。況且,一個人很容易知道自己知道什麼,很難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最大的智慧就是在於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大多數的投資錯誤,都是以為自己知道,認為該投資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內,實際卻不然。所以保守主義投資哲學不僅要求投資者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內行事,而且在劃定自己的能力圈時應該非常保守,寧可劃小些,也不可盲目樂觀激進妄為,絕不能抱有“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極端自負心態。所以,自己對自己的所知,要格外誠實,對自己能力的估計和勘探,要非常保守,而不是激進。
投資大師常常告訴我們:所謂“能力圈”,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麼和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要永遠隻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內投資,不管你的能力圈有多小。堅持自己能夠理解的範圍,隻做自己理解的企業。在投資外擴展你的能力圈,在投資中守住你的能力圈。如果你不了解這個行業,你有兩個選擇:學會了解,或者回避投資。如果你對這個行業的了解還處在學習過程中,也請不要涉足。
一些介紹能力圈理論的投資書也常常說,如果你理解一個公司,理解其業務、產品及其所屬的行業,那麼這個公司就在你的能力圈之內。然而,什麼叫理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一些公司和行業,都熟知一些商品,我們就能自認為生產這些產品的公司在我們的能力圈之內嗎?答案恐怕不是那麼肯定。我們最多可以說,略有了解、熟悉該品牌或產品的性能。即便是能看懂企業的商務模式,看懂財報、了解企業戰略,都還不足以稱得上是理解。投資意義上的“理解”所要求的比這些多得多。作為能力圈意義上的理解,我同意這樣一種界定:所謂的理解,是指投資者有能力看清作為潛在投資對象的公司其10到20年後的未來。如果投資者有十足的把握和證據表明他能看得清該企業在10到20年之後的未來,那就可以說,該投資者理解其所可能投資的公司。因而,該公司也在其能力圈範圍之內。比如,我完全不知道蘋果公司在10到20年之後暢銷的產品是什麼,所以,不論我現在對iPad、iPhone和MacPro多熟悉,不論蘋果公司多卓越,其產品多優異,蘋果公司仍然在我的能力圈之外。看懂一個企業的現在,預測其未來一兩年的收益或者增長,與看清楚企業未來10年的狀況,完全是不同的視角和眼光。那時的公司不僅應該活得很好,其所帶來的投資回報也應該讓你非常滿意。不要說一般的外部投資者,即便是行業內的專家、企業家,大多也看不清楚10年後的情況。保守的投資者通常在其能力圈的範圍內選擇那些不太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的公司與行業。所以,看懂一個公司的商業模式,看清其發展戰略,讀懂其財務報表,這些都不足以表明該公司在你的能力圈之內,“能力圈”是投資者建立在自己的專長、經驗和智慧基礎上的洞察力的作用範圍,這種洞察力能夠幫助投資者準確判斷出潛在投資對象是否有持續的競爭優勢。能力圈的邊界,就是這種洞察力的“有效射程”。如果在有效射程內,沒有合適的獵物出現,保守的投資者通常選擇耐心地等待,而不是向有效射程之外的目標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