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的精神本質
金錢是被鑄造出來的自由。
——陀思妥耶夫斯基
金錢不會聽命於配不上它的大腦。
——愛茵·蘭德(AynRand)
我住在鄉下,朋友們來聚會時常常有家養的狗狗在一旁圍觀。我發現在朋友們吃燒烤時,狗會有明顯的生理反應,它眼睛直勾勾地盯著朋友手裏的食物,垂涎三尺。很顯然,狗看清了眼前發生的一切,而且沒有絲毫的誤解。狗的意圖也很明確:很想吃。有一次,狗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位朋友正在點一遝錢給另一位朋友,但是狗眼裏沒放光,舌尖沒流口水,甚至可以說是無動於衷。我心裏想,這筆錢可以用來買很多包子或肉骨頭,可是狗對錢卻一點沒反應。為什麼狗看得懂肉包子與肉骨頭,卻看不懂可以換來很多肉包子與肉骨頭的錢幣?很顯然,狗隻是按照本能來反應,是條件反射。狗看得懂肉包子、肉骨頭,卻看不懂錢,重要原因之一是,肉包子、肉骨頭是物質現象,錢、紙幣是精神現象,是凝聚著道德、信用、約定、信仰等密集的人類精神活動的精神現象。錢也是人的特有現象。狗與狗之間絕不可能用錢來結算。
世界上很少有東西比金錢更有爭議。它是最被渴望的,也是最受詛咒的。在古今中外許多人士的眼裏,金錢不僅被看做物質現象,而且是最極端、最糟糕的物質現象。金錢被看成最低俗、最肮髒的東西,甚至是萬惡之源。幾乎沒有人去歌頌金錢,或是把金錢與道德、崇高、精神活動聯係起來。在中國,人們更是把金錢與貪官與權貴,而不是財富的生產者與創造者聯係起來。在抑商反商的國度裏,金錢曆來被視為邪惡的源泉,同時金錢又是人們不擇手段追求的最高目標。這種對金錢的兩重態度最能體現一部分人人格的巨大分裂:在口頭上和在文章裏幾乎是一致地對金錢進行毫不留情的口誅筆伐,而在私下裏卻對財富和擁有財富的人充滿了豔羨、膜拜之情。貪官們在獲取金錢的時候製造了無數的罪惡。最後,他們把自身的罪惡歸罪到金錢的身上,然後自己心安理得地逃逸了。《增廣賢文》一直這樣教導國人:“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但是,如果把這個公式置換一下,如果一堆錢財(即金錢)就是一堆糞土的話,那麼仁義就值一千堆糞土(金錢)。一方麵蔑視錢財,一方麵又把金錢當作仁義之類的道德高尚物的衡量單位,這不是太自相矛盾了嗎?也可見,若不用金錢作為等價物,甚至無法貶低或讚揚一個德行。
折中一點的人士會說,金錢是個不好不壞的物質現象,它在價值上是中性的。然而,金錢不是中性的,金錢也不是物質的。金錢是有道德含量的,金錢是精神性的。為什麼這麼說?所謂道德含量,是指其中含有倫理上的權利義務;所謂精神現象,是指這種現象是人的精神活動的產物,隻有人能理解,除人之外的動物都不能理解。金錢正是這樣一種富含道德的精神現象。金錢是伴隨交換出現的。在貨幣產生之初,人們需要極大的信念,才敢用自己辛勤的勞動成果換取一小塊金屬或一張被稱作“錢”的紙片。因而,貨幣包含的不僅僅是金子,更是高純度的道德。拿錢幣去購物,是一種契約行為。當人們拿著錢去買東西時,他們相信售貨者會接受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是因為雙方對貨幣都有信心。買方承諾買東西的錢是真的,而且相信賣方一定會見“錢”給貨。賣方收“錢”,就有義務向買方提供約定的貨品。隻有有精神活動的人類才能進行貨幣交換與買賣。因此,買賣的過程是一個精神活動的過程。錢,不論一些人多麼恨它,它仍然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結晶。
作為一種富含道德的精神現象,金錢是衡量文明的尺度,也是精神文明的象征。通常而言,金錢的多寡與文明的程度成正比,與野蠻的程度成反比;與道德成正比,與強製成反比。正是金錢使得自願的交換成為可能。按雙方同意的價格交錢交貨才是文明的行為。市場不同於戰場,是人們自願互動交換的地方,免於強製的地方。金錢需要道德。金錢是正義、富裕與進步的象征。一般而言,金錢越多的國家越進步。金錢擴大了交易的半徑,也就擴大了道德的延長線。在中國,說到金錢,人們常常會想到貪官。然而,金錢不是貪官生產出來的,而是每一個財富生產者創造出來的,成為貪官的貪欲對象是金錢的不幸,是財富生產者的不幸,而不是金錢的過錯。
一紙金錢,是一紙契約;一紙金錢,是一紙信用;一紙金錢,是一紙信心;一紙金錢,是一紙德行。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金錢是被鑄造出來的自由。金錢是自由的象征。詛咒金錢就是詛咒自由,就是詛咒生活。金錢是一種精神與道德現象。錢越多需要的德越高,隻有德高之人才能駕馭得住它。美國哲學家愛茵·蘭德說過,金錢不會聽命於配不上它的頭腦。一個投資者的潛力不僅取決於他賺取金錢的能力,而且取決於承載金錢的能力。如果隻有賺取的能力,沒有承載的能力,他將被金錢所壓垮,因而也就沒有機會成為卓越的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