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嬌生慣養的兒童(2 / 3)

“一旦兒童發現了某種能使他們興趣的東西,他們就失去了那種不穩定性,而學會了聚精會神。”

這同一位教師還就喚起兒童的個性作了下麵的描述:“有姐妹倆,一個3歲,另一個5歲。這個3歲的女孩並沒有她自己的個性。她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仿效她的姐姐。如果姐姐有一支藍色的鉛筆,妹妹就會一直不高興,直到她也有一支藍色鉛筆為止。如果姐姐吃黃油麵包,妹妹就除了黃油麵包外其餘都不吃,等等。這個兒童對有關學校的任何事情完全不感興趣:她隻會到處尾隨她的姐姐,模仿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然而,有一天,她變得對紅色立方體感興趣了。她搭起了一座城堡,並多次重複這項練習,完全忘掉了她的姐姐。這使她的姐姐感到十分迷惑不解,以致喊住她問道:‘為什麼我在填圈時你卻在搭一座城堡?’那天,這個小女孩獲得了她自己的個性並開始發展,而不是她姐姐的一個簡單的反映。”

D小姐描述了一個4歲的女孩。這個女孩根本不能拿一杯水而不濺出來,即使這個杯子隻盛了半杯水也不行,所以她故意要避免做這件事。但是,在她成功地完成了她感興趣的另一項練習之後,她開始能毫無困難地拿幾杯水,並能全神貫注地給正在畫水彩畫的同學送水。並能夠做到不濺出一滴水。

一位美國教師給我們報導了一個很有趣的事實。有一個小女孩在學校裏,她還不會講話,隻能簡單地發一些模糊的音。她的父母十分焦慮,把她帶到一位醫生那裏去檢查她是否智力遲鈍。有一天,這位小女孩對固體的鑲嵌物感興趣了,就花費大量的時間把那些木製的圓柱體從它們的洞孔裏取出來,再把它們放回去。在她以最強烈的興趣一遍又一遍地這樣做之後,她跑到教師麵前說:“你來看!”

D小姐繼續報道說:“聖誕節之後,這個班級發生了巨大變化。我並沒有作任何幹預,秩序似乎是自己建立起來的。這些兒童似乎被他們的工作過分地吸引住了,以致不再像以前那樣無目的地工作。他們主動地走到櫃子那裏,取出以前使他們感到厭煩的那些物品。一種工作的氣氛在班級中形成了。這些過去出於一時衝動去選擇物品的兒童,現在表現出他們有一種內在紀律的需要。他們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一些艱難的任務上,並在克服困難時體驗到一種真正的滿意。這些寶貴的努力對他們的性格產生了直接的效果。他們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給D小姐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例子是有關一個想象力異常豐富的4歲半兒童。他的想象力如此活躍,以致給他一件物品時,他不去注意它的形狀,而是立即使它和自己人格化。他滔滔不絕地說話,無法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件物品上。由於他的心理如此紊亂,他在活動中就很笨拙。他甚至不能係一個紐扣。突然,某種奇跡降臨到他身上:“我對他的變化驚訝不已。他開始進行一項又一項練習,由此使自己能夠鎮靜起來了。”

在我們有一個固定的和明確的方法之前,那些辦學教師的經驗可能已在無止境的重複著,但是它們基本上是相同的。類似的事情和類似的困難,在幾乎所有明智的和慈愛的父母關注著的幸福兒童的生活中都可以發現,雖然是在較低的程度上,有些精神上的困難是跟物質上的富裕相聯係的,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基督的話能在每一個的心田紮根:“賜福給那些精神貧乏的人!賜福給那些悲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