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嬌生慣養的兒童(1 / 3)

生活在特殊的社會環境下的另一類兒童是富家子弟。人們很可能會認為,教他們比教我們第一所學校中的貧家子弟或墨西拿地震後幸存下來的孤兒要容易得多。但他們是如何“皈依”的呢?富家子弟,正如他們的家庭一樣,被社會所能提供的奢侈所包圍,他們似乎享有很大的特權,但是隻要引證歐洲和美國的教師的經驗就足以說明問題,這些教師給我談了他們最初的印象,並描述了他們在抵製這種觀念時所遇到的困難。

這種兒童並不會被花園中的小徑、美麗的花朵和豪華的環境所吸引。他們對那些能使貧困兒童著迷的物體並不感興趣,因此,他們的教師感到迷茫和毫無信心,因為他們不會撿起那些應該能滿足他們特殊需要的物品。

如果兒童是貧困的,通常他們會迫不及待地朝著提供給他們的那些物品奔去。但是,如果他們是富裕的,已經厭煩精致的玩具,他們就不大會立即對提供給他們的刺激作出反應。一位美國教師G小姐從華盛頓給我寫信道:“這些兒童互相從其他人手裏搶東西。如果我試圖拿某件東西給其中一個人看時,其他人就會丟掉他們手中已有的東西,吵吵嚷嚷地圍住我。當我對一種物品物解釋時,他們全都會為它而爭起來。這些兒童對各種各樣的感官材料並沒有表現出真正的興趣。他們從一個物品到另一個物品,對任何東西沒有片刻的留戀。有一位兒童無法停留在一個地方,以致他坐在那裏的時間不足以用手摸遍提供給他的那些物品。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兒童的運動是無目的的:他們隻會滿屋地奔跑,毫不在乎這樣做會帶來的損害。他們碰撞桌子,掀翻椅子,踩在為他們提供的材料上。有時候,他們會開始在某個地方工作,然後就跑開了,拿起另一件物品,但接著沒有任何理由地又把它丟掉了。”

D小姐從巴黎給我寫信道:“我必須承認我的經驗是令人十分沮喪的。兒童至多隻能在一項工作上集中幾分鍾精力。他們沒有自發性,不能持久。他們就像一群羊一樣,常常相互跟來跟去。當一個兒童拿起一件物品時,其餘的人也要這件物品。有時候他們甚至在地板上打滾,弄翻椅子。”

下麵簡潔的描述來自羅馬的一所招收富家子弟的學校:“我們主要關心的事情是紀律。這些兒童在工作時亂搞一通,並拒絕接受指導。”

但以後情況有些好轉。

G小姐繼續寫下她在華盛頓的經驗:“經過若幹天後,這個旋轉粒子的星雲群(不守秩序的兒童)開始呈現一種確定的形狀。看起來似乎是兒童開始自己指導自己。他們開始對起初被看作傻乎乎的玩具而瞧不起的一些物品產生興趣。作為這種新的興趣的結果,他們開始作為獨立的人而行動。能吸引兒童全部注意的物品使他們不會分心於另一件物品:這些兒童追求起他們各自感興趣的東西。

“當一個兒童找到了能自發地喚起他強烈興趣的某種東西、某種特殊的物品時,這場戰鬥終於打贏了。有時候這種熱情突然產生,並沒有預兆。我曾經試圖用學校中幾乎所有的不同物品來激發一位兒童的興趣,但沒有能引發一星注意的火花。然而偶然有一次,我給他看2塊寫字板,一塊紅色,另一塊藍色,叫他注意這不同的顏色。他立刻伸出了手,似乎他一直在焦急地等待它們,在一堂課裏他就認識了5種色彩。在以後的幾天裏,他拿起了所有他過去瞧不起的各種物品,逐漸地對所有這些東西都感興趣了。

“有一位兒童,最初隻能維持最短的注意時間,由於他對所使用的一件最複雜的稱之為‘長度’的物品感興趣,就擺脫了這種紊亂的狀態。整整一個星期,他不斷地玩這些東西,學會了如何數數和做簡單的加法。然後,他開始回到一些較簡單的材料,變得對這個教育體係中的所有各種物品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