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那次比賽,時間太倉促了。上午聽了半小時旗語、走線等理論知識,下午用半小時學習頭盔、座椅、安全帶等裝備的使用,就匆忙上賽道了。而我又很長時間沒有開手動檔車,加減檔很不熟練,更別說做圈速了。那次比賽,幾乎是手忙腳亂應付下來的,基本上沒學到什麼,對賽車也沒產生多大的興趣。像很多明星賽一樣,結束了就淡忘了。
今年三月底,在新生代車手鄧曉文教練的指導下,我在北京集中學習了三天賽車。從刹車、加油、轉向、走線這些基本理論開始,到後來的刹車點、入彎點、彎心、出彎點,我一點一點地領悟。雖然平常我喜歡開車,車感還不錯,對車的性能還算比較了解。但真正開始專業訓練,跟我想的還是有非常大的差別。開賽車與駕駛民用車相比,簡直是一種顛覆!
第一天訓練,上午學理論。黑板上畫了很多彎道,教練讓我用自己的理解來畫我要在什麼時候踩刹車,什麼時候入彎,什麼時候切彎心,組合彎怎麼取舍,放棄哪個彎道,選擇切哪個彎心,出彎時如何走線,如何把賽道用盡……我對賽車的認識,逐漸清晰起來。
通過理論學習,我開始體會到賽車和台球的不同之處——無論是時間、距離還是力道,賽車的要求要更加精準。如果車手對刹車點、製動距離和方向控製得精準,出彎時切彎心和走線就會更完美。一條賽道幾十個彎道,假如每一個彎道都快別人零點零幾秒,一圈下來才可能比別人快幾秒。一場比賽要跑十幾或幾十圈賽道,整場比賽下來才可能比別人快上一分鍾。
中午吃飯前,曉文教練帶我徒步走過賽道。一邊走一邊講,一圈賽道走下來,我對於賽道和賽車又有了更深的認識。
下午終於開始上車練習,我剛跑了一圈就被教練叫回來了。我納悶,還沒熱胎,怎麼就回來。教練告訴我原因,你現在還不會踩刹車。我更納悶,刹車誰不會啊,往下踩就是嘛!
一直以來,我覺得自己很有做司機的潛質,刹車時特別在意坐車人的感受。我爸開車刹車有時會讓人不舒服,坐車的人容易暈車,尤其是在堵車的情況下。我自己開車,踩刹車會比較柔,油門也慢慢起步,盡量讓身邊人感受不到啟動和刹車的感覺,因此經常有人誇我技術好。
但賽車完全不一樣。一個下午教練一直讓我練習油門一腳踩到底、重刹一腳刹到死。我每次都踩得太軟了,一開始練手動檔車,根本沒辦法掌握。因為賽車沒有ABS(防抱死製動係統),教練就教我練人工ABS(防抱死製動係統),動作要領是快速連續跺刹車,讓輪胎進入抱死與不抱死之間,從而大幅度縮短製動距離。我隻能從腳感和車身製動效果去體會這種很遙遠的準度,好難掌握啊!
不破不立,要掌握專業的賽車技術,就必須舍得轉變已有的駕駛習慣。第一天的訓練,讓我很暈很挫敗。平時覺得很簡單的刹車和加油,開始變得非常難,尤其對我這樣剛開始係統接觸賽車的準車手而言。整整一個下午,不斷重複練習刹車和加油。一直練到暴油門和跺刹車快成習慣了,才算勉強過關。教練鼓勵我,學會控製刹車和踩油門是賽車最基本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基礎。看一個司機是否學過賽車駕駛,起步或刹車的一秒鍾即見分曉。
雖然賽車聽起來很危險,安全性還是很高的,隻要嚴格遵照賽車安全規則駕駛,比想象的要安全。最初學賽車時,我也是有點怕怕的。專業的賽車駕駛培訓,正是教我們如何更安全地駕駛車輛。隻要係好六點式安全帶,把自己牢牢捆在賽車座椅上,便能在遭遇碰撞時避免身體受傷。調整好後座椅,戴好頭盔和漢斯,係緊安全帶,即使車輛失控翻滾或碰撞,車內人員也安然無恙。
北京銳思的賽車訓練場柏油路很好,但比較窄,大直道也偏短。比起上海國際賽車場的國際賽道,車速並不是非常快。即便如此,由於我刹車點、力度不到位,加減檔不夠及時,導致入彎速度過快,出彎時總是甩來甩去,不但損失了時間,而且容易出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