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蓮花台上愛 (6)(3 / 3)

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叫他到麥田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並且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但隻可以摘一次。

柏拉圖覺得很容易,充滿信心地走了出去。

然而過了許久都沒有回去。

最後,他垂頭喪氣出現在老師跟前,空著兩隻手。

他來到老師麵前,訴說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難得看見一株看似不錯的,卻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為隻可以摘一次,隻好放棄,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到發現已經走到盡頭時,才發覺手上一棵麥穗也沒有。”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愛情。”

因此,在蘇格拉底眼裏,愛情,基本上就是不能滿足的欲望,是人不斷尋找卻落得兩手空空的過程。

這位跟隨蘇格拉底學習的柏拉圖又怎樣看待愛呢?

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而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

柏拉圖式的愛是被中國人稱之為“精神戀愛”的一種形式,他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甚至是肮髒的,真正的愛情應該和情欲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心中產生的是真正的愛情的時候,那麼他就決不會想要同他所愛的對象在肉體上結合。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這種柏拉圖式的愛情觀讓人不可思議。他所認為的愛的過程是更多地尋找能與自己靈交、神交的人,而非形交。而古代社會,女性很少受教育的,男人很難從女人中找到精神對手。因此靈魂交流顯得十分困難。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恒的情感,唯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而唯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隻有神交的“純愛情”是不是真正的愛情難以說明,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即柏拉圖認為愛情能夠讓人得到升華。他說,對活得高尚的男人來說,指導他行為的不是血緣,不是榮譽,不是財富,而是愛情。世上再也沒有一種情感像愛情那樣深植人心。一個處在熱戀中的人假如做出了不光彩的行為,被他的父親、朋友或別的什麼人看見,都不會像被自己的戀人看見那樣,使他頓時蒼白失色,失去生活中的一切,再沒有勇氣麵對自己的愛人和愛自己的人。

當人類對肉欲沒有強烈的需求時,能夠保持心境的平和,但是肉欲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這種欲望不能被磨滅。但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具有“人性”,一個正常的人,應當是“人性”強於獸性,因此,精神交流才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圖式的愛情有以下的意義:

1. 理想式的愛情觀(比喻極為浪漫或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

2. 純精神的而非肉體的愛情。

3. 男女平等的愛情觀。

4. 在這世上有那麼一個人,並且隻有這一個人,對你而言是完美的,而且僅僅對你而言是這樣的。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令自己感覺完美的對象,並且隻有一個。

第一種意義最常被使用,並且被認為是柏拉圖對愛的主要詮釋,但這其實是一個誤解。這解釋來自於柏拉圖的一個有名的著作《理想國》。此書主要探討建構一個理想世界的要素,但由於過於理想化因此難以實現,於是有人用這種過於理想化的態度解釋柏拉圖的愛情觀。

第二種意義也經常被使用,通常作為第一種意義的延伸。這誤解來自柏拉圖的形而上學理論:他認為思想的東西才是真實的,而眼見的所謂的”真實世界”反而隻是虛幻的同的。

第三和第四個意義才真正算得上是柏拉圖的愛情觀或兩性觀。

在柏拉圖看來,人們生前和死後生活的世界都是最真實的觀念世界,在那裏,每個人都是男女合體的完整的人,到了這世界我們都分裂為二。這其實和基督教中的愛情觀基本類似。所以人們在獨身時總覺得若有所失,會企圖找回自己的“另一半”(這個詞也出自柏拉圖的筆下)。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戀情”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