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神經學家比安卡·阿塞韋多和他的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研究人類的腦部對“愛”這種感情的影響,最近他們發現,人腦中的腹側被蓋區(VTA)、伏隔核、腹側蒼白球和中縫核這4小塊區域共同形成“愛情環”,控製著人類的“愛情”。
“愛情環”核心區域是VTA,它其實是大腦主要回報機製一部分。這些VTA主要做的工作是由細胞製造多巴胺並輸送到大腦各個區域。一旦人們認定某人是自己的人生伴侶,並且打算放手追求時,這部分(大腦回報)機製就興奮起來,開始釋放多巴胺。
多巴胺的作用是傳遞亢奮和歡愉的信息,以使人產生興奮的情緒。當人們在吸煙、吸毒、飲酒的時候都會刺激多巴胺的產生。購物活動也可以讓人產生歡愉的情緒,這樣同樣會刺激多巴胺大量分泌,使得購買者產生強烈的購物衝動,經常買下並不需要的物品,而當購物這個過程結束後,多巴胺的濃度迅速下降,購買者便恢複理性,開始後悔自己的“衝動”行為。
此外,當人們遇到新鮮事物、參與探險或者玩電腦遊戲時,都容易“上癮”,這些都和多巴胺的作用不無關係。所以,當我們決定去“血拚”或者幹某件容易上癮的事時,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多巴胺。
通過研究,科學家發現,愛情來臨時在腦內產生的化學活動和吸毒上癮時一樣。通過對剛分手時間不長的人做腦部掃描,會發現他們的伏隔核區域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外活動。研究組的神經學專家露西·布朗分析,這樣的現象代表著強烈的渴望,“與對毒品的渴望類似”。
接下來,科學家又在相戀20年仍愛意不減的人群中進行了這項實驗,發現不僅僅是VTA機製,大腦中的腹側蒼白球和中縫核區域也變亮。其中,腹側蒼白球區域主要管理愛意和減壓荷爾蒙的產生,中縫核區域則負責釋放5-羥色胺,這種物質具有令人心情平靜的作用。
如果在科學家眼中,愛情的產生是大腦機製的化學反應,那麼又是怎樣的作用使得愛能夠保鮮呢?
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埃默裏大學靈長類研究中心拉裏·揚專門對草原田鼠的腦部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愛情忠貞度是依靠荷爾蒙和基因控製的。
為什麼要研究草原田鼠?這是因為哺乳動物中,隻有5%的種類能保持終生“一夫一妻”,草原田鼠就在其中。
通過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女性對伴侶的忠誠度是由一種叫做催產素的荷爾蒙決定的,在雌性草原田鼠身上,分娩前後會產生這種荷爾蒙,人類女性也是如此。如果人為地抑製催產素受體,那麼,雌性草原田鼠就會離開現在的伴侶,“另覓新歡”。而在對雄性進行荷爾蒙抑製試驗後發現,對他們的忠貞度起作用的是後葉加壓素。
而在少數“花心”草原田鼠身上,攜帶一種這基因變體,這種變體也存在於部分人類男性中。攜帶這種基因變體的人類男性愛情忠誠度相對較低,容易產生更多的婚姻問題。
草原田鼠實驗的初衷本在了解和治療孤獨症等人際交往問題。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出現荷爾蒙和基因對感情的影響是他們沒有預料到的。這項研究有可能促成影響大腦荷爾蒙的藥片誕生,如果這樣,對於希望能與感情破裂的戀人複合的人也許會有幫助,不過還存在倫理問題。
揚說,從理論上講,化學物質可以讓愛情“保鮮”,但“如果你真想讓兩人關係曆久彌新,應該用行動刺激荷爾蒙釋放”,這些行動可以是擁抱、親吻和親密接觸。
美國科學家借助腦部斷層掃描圖像發現,一些伴侶共度20年後,依然保持初墜愛河時的激情。成為“愛情會隨時光淡去”傳統觀點的鮮活反例。
傳統觀點認為,人類愛情和性渴望在感情關係確立初期達到極致,而後日益淡漠。情侶間如膠似漆、意亂情迷的浪漫狀態在雙方相處15個月內開始淡化,10年後已經消逝。但新研究成果證明,上述心理狀態發展成熟後,“天鵝伴侶”能從“深刻的伴侶關係和曆久彌新的性關係”中享受愉悅,且較少像相愛初期時那樣感到焦慮緊張。他們寬容、平和而彼此深切依戀。
科學家用多巴胺解釋愛情,將其分泌的多少做為愛情濃厚的標準,這一說法似乎將愛情和生物學的關係緊密結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說,由我們人體自身分泌的這種物質——多巴胺決定了愛情,既然如此,那人類數千年來所討論的什麼是愛情這一話題是否就找到了定論:愛情等於多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