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先生認為,失戀的恨,主要產生於兩個原因:第一,是認為這是壞事;第二,我們總沉淪於過去的感受。他曾經在筆記上寫:“為了愛,失戀是必須的;為了光明,黑暗是必須的。”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失戀過,就不知道怎樣愛是正確的;如果沒有經曆過黑暗,也就不知道光明的可貴。
失戀就是黎明前的黑暗,是春天到來前的冬天。黑暗逝去後,光明一定會到來。
然而四季是輪回的,明暗是交替的。雖然我們享受春的溫暖和秋的清涼,但火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總要到來;我們雖然熱愛光明的照耀,但不能阻止黑夜將世界籠罩。
蓮花盛開之時總是美妙聖潔的,然而要想種出美妙聖潔的蓮花,就必須要池底的汙泥才行。而無論蓮花盛開時多麼美麗,無論我們多麼熱愛他,終有一天他會凋零。
這些都是不能控製的,寒冷、黑暗、凋零都必將到來。
過去了的,就應當讓它過去,未來的就應當懷著希望等待,現在,就應當拋開一切盡情享受。不能忘懷過去、不能期待未來也不能享受現在是種悲哀。愛情,沒有一刻是相同的,連我們自己對一個人的愛,也是總在不斷的變化著的。我們無法永遠對一個人保有同一種感情,因此,愛情一直在流逝,一直在過去,一切都在成為過去式。
在愛情中之所以煩惱,是因為不願意麵對,總是沉湎於過去。然而過度的沉湎就失去了生活、創造和愛的能力。隻有願意走出來,才能發現世界原來是如此美好。
此苦亦不苦
我在最有限的時間內,因為敢於割舍,而有了一些比較可見的成績,過年何嚐不如此,年好年壞都無所謂,有所謂的是要勇於斷受,使我們有情的命身,在新的起始發散最大的光芒。
涅槃真的不遠,如果能在年節時候,少一點懷念,少一點憶舊,少一點追悔,少一點婆婆媽媽,那麼穿過峭壁、踩過水勢,開闊的天空就在眼前了。
——《斷愛近涅槃》
無論愛恨,都不是永恒的,總有一天會結束。
所以,要從愛的痛苦中走出來,就要學會放得下;要學會放的下,就要學會舍棄。
而舍棄,偏偏是人們最難以做到的事情。
聰明的一休禪師從小在安國寺修行,他的師父有一隻茶杯,是稀世之寶,師父非常喜愛。
可是有一天,一休不小心把他打破了,當然覺得非常不安。而就在他手捧碎片不知所措的時候,師父的腳步聲突然傳了過來。一休靈機一動,趕忙把茶杯的碎片藏到身後。
師父一進門,一休便問:“師父,為什麼人一定要死呢?”
師父便說:“這是很自然的事。而且不僅僅是人,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有一定的壽命,大限若至,就非死不可,誰也攔不住了。”
聽了這話,一休從身後拿出茶杯的碎片,對師父說:“師父,您這茶杯的大限到了。”
師父一見,便隻得笑笑,再無話可說。
世上一切都有壽命,人死不能複生,感情既逝也再不能追回,再珍貴也已經離開,永遠追不回。一旦思及此,便能舍棄了。
執著,是人內心的不舍,是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不能超脫。
我執是一個佛學名詞,是指人所煩惱的根源。 一般來說有“我法二執”,即是法我執,與人我執。
於諸見中,起於我法二執,於諸我執,略有二種:
一者、俱生 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恒與身俱,故曰俱生,此複二種:
一、常相續 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我。
二、有間斷 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我。
此二我執,細故難斷,後修道中,數數修習勝生空觀,方能除滅。
分別我執 亦由現在外緣力故,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亦二種:
一、緣邪教所說蘊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