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南傳佛教的說法,現存的巴利文是摩揭陀方言,也就是佛陀所使用的語言。但是古印度語言學研究者認為,巴利文應該是來自印度西部的方言,與源自東部的摩揭陀語不同,但它很可能受到摩揭陀語的影響,從而接受了它的某些特征。
佛教的理論是關於解脫的理論,語言隻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所以佛陀拒絕弟子要求依婆羅門傳統以梵文為統一語言的傳教語言,而允許弟子以自己的母語來傳播佛教。因此早期的佛教經典也不以梵文寫成。根據這些經典教授學習禪定方法的僧人,被稱為禪師。他們可以被視為中國禪宗的先驅,但是真正的禪宗建立者,則是菩提達摩。
禪宗早期的先驅者是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羅及其門下所建立的楞伽宗,在宗義上,他們與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有密切的關係,在修持上,他們重視頭陀行與禪定。菩提達摩為求那跋陀羅門下,為最早的楞伽師之一。他將楞伽宗傳播至中國北方,落地生根,成為一個獨特的門派。
禪宗另一個源流則是受到三論宗與天台宗影響,在中國南方地區所發展出的般若南宗,其領導者為牛頭法融,因此又稱牛頭宗。禪宗四祖道信,結合了楞伽宗的清淨佛性說與牛頭宗的中觀看法,遂後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宗派——禪宗。
從中國曆史上看,禪宗的發展可一分為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到六祖慧能大師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進而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由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念佛坐禪為務,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鑒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直至現代,禪宗仍在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進步。
早期禪宗:
楞伽宗(又稱南天竺一乘宗、南宗,胡適稱為楞伽宗),始於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羅(又稱跋陀)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當時以楞伽經為傳授經典的僧侶被稱為楞伽師。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楞伽》傳授門徒,為禪宗的開端。
東山法門(又稱黃梅禪),傳自菩提達摩。至四祖道信,於黃梅雙峰山傳授禪法,道信法師受三論宗、天台宗的影響,一改以楞伽印心的傳統,開始以《文殊說般若經》傳授門徒。門下五祖弘忍,住憑墓山傳法,因憑墓山在雙峰山之東,故號稱東山法門。弘忍大師開始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及《大乘起信論》傳授門人。後由慧能大師承繼其禪法,為六祖,又稱南宗,曹溪宗,為禪門正宗。別傳神秀大師,稱北宗。北宗,始於神秀大師。後神會大師將南宗傳至洛陽,此宗遂衰。南宗,始於慧能大師,大弘頓法,因為起初在南方流傳,故稱南宗,又稱曹溪禪。曹溪禪分為曹溪北宗和曹溪南宗。
曹溪北宗主要指荷澤宗,始於神會大師,承繼六祖法脈,又被尊為禪宗七祖,但他的地位不被南宗各派所承認,因荷澤宗在洛陽一帶傳布,因此又被石頭、洪州認為是曹溪禪中的北宗。
曹溪南宗:
石頭禪,始於石頭希遷法師。希遷法師先於曹溪六祖門下出家為沙彌,慧能去世時,年僅十四歲,後依於六祖門下青原行思,於是成為禪宗大師。荊州的天皇道悟,澧州的藥山惟儼,潮州的西山大顛,皆出於希遷門下。雲門宗,法眼宗,曹洞宗,傳說都是從石頭係統出來的。
洪州禪,始於南嶽懷讓,但是真正光大南嶽門下的,為洪州道一。道一大師住江西洪州開元寺,故稱洪州宗。其門下懷海,出了溈山靈祐,黃蘗希運,為溈仰與臨濟二宗的根元。
保唐宗,始於成都保唐寺無住禪師。無住禪師未出家時,從居士陳楚璋學頓教法,陳楚璋為五祖弘忍門下老安和尚(嵩山慧安)弟子。無住後從六祖弟子並洲自在受法出家,又從學於淨眾寺無相(又稱金和尚),無相為弘忍門下智詵的再傳弟子。所以宗密認為他是由五祖門下分出的,但保唐宗《曆代法寶記》則自認為六祖曹溪門下。
牛頭宗,為三論宗的旁支,始於法融大師,其為牛頭初祖。牛頭宗傳至六祖慧忠,鶴林玄素,徑山法欽時牛頭禪大盛,與洛陽荷澤神會,江南的洪州道一、石頭希遷,並為禪宗重鎮。後逐漸為曹溪宗所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