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不管傳說也好,史實也罷,總之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個如此美好的故事,考據是否有這樣一件事,本就不是修禪本意,從這一公案中領會到的深意,恐怕才是這傳說存在的意義。
無論如何,世人皆尊摩訶迦葉尊者為西天(印度)禪宗第一代初祖。摩訶迦葉尊者秉承世尊衣缽,將法脈傳給二祖阿難尊者,法脈迭傳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祖師,達摩祖師秉承師父般若多羅尊者的囑咐,來到中國弘法,成為中土禪宗初祖。
因此,一般都認為禪宗創始於南北朝來中國的僧人菩提達摩。他在佛教釋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礎上,進一步主張“人皆有佛性,透過各自修行,即可獲啟發而成佛”,後另一僧人道生再進一步提出“頓悟成佛”說。
菩提達摩於中國南朝劉宋時,乘商船到達廣州,從學於求那跋陀羅,後以四卷《楞伽經》教授弟子,屬當時的楞伽師之一。達摩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建康(今江蘇南京)與其談法。當時梁武帝一心欽慕佛法,不論是建寺、造經、供僧,皆不遺餘力,因而自認很有功德。達摩卻一語道破,告訴梁武帝毫無功德。因雙方會晤不契,達摩“一葦渡江”,在少林寺的山洞中麵壁九年,等待傳人。後傳二祖慧可(487—593)、三祖僧璨(?—606)、四祖道信(580—651)、五祖弘忍(602—675)、六祖慧能(638—713)。唐高宗鳳儀二年(677年),慧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影響漸大。唐朝初年,僧人慧能承襲道生的“頓悟成佛說”,並將達摩的“修行”理念進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淨,隻要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的主張。
慧能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達於極盛。禪宗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
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洛陽的明定南北總是非大會上,慧能弟子神會辯倒北宗,使得曹溪禪宗樹立了全國性的影響。
近代學者胡適在《荷澤大師神會傳》中曾有考證印度禪的二十八祖的法脈是後人杜撰的,敦煌本《六祖壇經》沒有印度禪宗二十八祖法脈的記載,在梵文中也沒有印度禪宗二十八祖法脈的記載。近年來,中國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六祖壇經》的基本內容代表了慧能的思想,但其中可能也有後人增益的成分。
前麵已經說過,禪來自於印度佛教,以大乘禪觀傳入中國作為開端。在佛陀時代之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帶來了他們的宗教,稱為婆羅門教。雅利安人與印度當地的居民戰鬥,經常會呼喚神靈的協助。在戰勝之後,則需要感謝神靈的幫助。他們並不怕死,認為光榮戰死之後可以上升天堂。因此,婆羅門教之中,充滿了許多祭祀的儀式,以及讚頌神的讚美詩。這些儀式及讚美詩都收在《吠陀》經典之中,梵文是在宗教儀式中使用的唯一語言。負責宗教儀式的人,稱為婆羅門。負責戰鬥的武士階層,則稱為刹帝利。
但是印度當地居民信奉的是土著宗教,他們的代表人物,則是沙門。沙門崇尚出家苦行,在原野獨居,不結婚生子,整日端坐不動以求進入禪定。他們不相信《吠陀》中記載的神祗以及升天之說,但他們相信輪回轉世,認為今生所做所為(稱為業),會影響到來世的好壞。要脫離輪回,唯一的方式就是通過苦行而得到解脫。《梨俱吠陀》中所說的“牟尼”,也是屬於沙門中的一種。
到公元前七八世紀,興起了奧義書信仰,它與婆羅門教信仰不同,受到沙門傳統的影響,他們相信輪回業報,崇尚禪定苦行,但是他們也相信婆羅門經典,追求梵我合一。奧義書信仰以秘密傳授的方式,主要流傳在刹帝利階層中,後者對婆羅門階級不滿,認為宗教特權不能由他們獨占。在後世,逐漸形成了婆羅門六派信仰中的數論、瑜伽二派。
在佛教興起之前,印度具有許多不同的宗教流派,但基本上屬於婆羅門、沙門這兩種傳統。佛陀本人就曾經向阿藍迦藍學習不用處定,向鬱頭藍弗學習非非想定,也曾加入苦行沙門,一天隻食一顆麻麥。因此佛教興起之初,也被認為是屬於沙門團體中的一個分支。在教義上,佛教與耆那教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這也是因為他們同屬於沙門傳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