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菩提座下禪 (2)(2 / 3)

舉凡對佛學有點兒了解的人,都能看出這問題提的有些於理不通,因為禪是不能講的。佛曰:“不可說。”謂真理可證知,然不可以言說詮示。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早已超越了思維言說的層次的。有些好講禪之“神通”的人,盡是在語言、聲色上打轉,例如自己聽見佛菩薩怎麼說,例如見色見光,這些也許不是他自己的妄想,但隻要有聲有色,那就不知道落入第幾義裏了。然而,“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禪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借言語來說明。

鼎州大龍山智洪弘濟禪師,與僧之間的一段問答也極為經典。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即汝便是。”曰:“如何領會?”師曰:“更嫌缽盂無柄那。”問:“如何是微妙?”師曰:“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問:“如何是極則處?”師曰:“懊惱三春月,不及九秋光。”問:“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師曰:“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這是參禪者口中的禪機。凡有人問禪,禪師總以佛偈作答,短小幾句,無限深意。飄到個人的耳裏,落到個人的心裏,便有各樣的理解,每一個人便是一道禪。《華嚴經》上載:“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也就是說的這個意思了。

林清玄先生認為,禪雖然不可言說、不可思議,但是在其中有一個“如如”。它之所以令人覺得不可言說、不可思議,正是因為在它的裏麵有直覺、超越、獨斷的成分,說出來會失去原意,而不是說他裏麵空無一物。禪的“不可說”,不是“不想說”,更不是“沒有什麼可說”。《六祖壇經》上說:

“善知識!冓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冓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隻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說的,“禪”是這樣一種意思:外麵看來像岩石剛硬,如孤峰絕壁一樣的寂寥,其實內在是非常寬闊清涼的,還有一股不涸不溢的甘泉,在其中洶湧流動。

當初六祖慧能得衣缽,擔心他人爭奪,向南方潛走,被惠明追到,惠明問了法,心中仍有疑惑,問說:“上來密語密意外,不負有密意否?”

六祖說:“與汝說者,既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當六祖說“秘密就在你身邊”,惠明頓時心安,他感慨道:“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麵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典出於此。林清玄先生以為,我們飲水之時不但冷暖自知,而且是自飲自解渴。惠明的問題,禪者知道,但他給出的答案隻解決了惠明的疑惑,並沒有解決其他人的問題,所以這隻是針對某一個人而言的“禪機”。

並且,禪是一種直觀的開悟,而不是推論得來的知識。禪的智慧與一般知識的最大不同,是知識裏使用眼睛與意識過多,常使宇宙的本體流於零碎的片段;而禪的智慧是非常主觀的,是心與眼睛處在統一狀態的整體。

禪是一種境界,一種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禪的感悟,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須自己親口嚐一嚐。真正的“禪”並不是從別人那裏聽到了什麼,而是自己的心中感覺到的,就在某個的瞬間,你的心中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澄澈空明,那時便是明白了禪的真正意思。

禪從來處來

……禪不是在走出因果的世界,而是找到一個清明的不被蒙蔽的心靈,開啟整個人生精神上的新境界。

——《丈夫氣宇如虹》

禪道從哪裏來?據說是起源於一個如此美麗的故事:

經典上說:“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拈花微笑,便是禪的來處。如此靜美,隻需一朵花,一個微笑,世間大意便以闡明,還有什麼比這更優雅。但也正是因為它過於優雅和傳奇,因此有些人隻道他是一個傳說,說此公案在禪宗創立之前並未見於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