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禪宗中,就廣義而言,菩提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
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製伏煩惱,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
四、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係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
五、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
以上合稱五種菩提。又法華經論卷下於佛之法、報、應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報佛菩提(報身菩提)與應佛菩提(應身菩提)等三種菩提。
《大乘義章》卷十八區分無上菩提為方便菩提與性淨菩提兩種。此外,三菩提亦為天台宗之十種三法之一,即:
一、實相菩提,又作無上菩提。悟實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實智菩提,又作清淨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眾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與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無別。
據《往生淨土》論載,遠離:一、執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眾生得安穩,三、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種與菩提門相違之法。稱為三遠離心或三種離菩提障。同書又列舉三清淨心:一、不為自己求安樂(無染清淨心),二、除眾生苦而令其安樂(安清淨心),三、令眾生赴菩提而予其永遠之樂(樂清淨心)。是為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之心。以上皆須依賴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門始可令遠離或生起。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作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求無上菩提之心,稱作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菩提心。順趣菩提三十七種之行品,稱菩提分法。佛成道之處所,稱為菩提道場、菩提場,其道場樹稱菩提樹。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稱為增上菩提。結講念佛,廣祈眾生增進佛道,稱為菩提講。檀那所屬之寺院,稱為菩提寺、菩提所。
◎禪之義
禪宗在中國的發揚因而具有極深刻的意義,它把極樂世界從遙遠的西方拉回現實世界,把虛幻不可知的來生拉回今生,把清淨的彼岸與混沌的此案打破了界線,甚至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森羅萬象,乃至三千大世界於心地完全合一了。
——《今生今世》
世人皆參禪,隻道禪機玄妙,隻道它大徹、大悟,有無上大智慧,一心想著尋得禪意便可超脫俗世凡情,卻終不得禪機。
現在的人比從前更多了幾分感慨,感慨生活越來越忙,忙著學習、忙著掙錢、忙著應酬、忙著收拾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這些事情占去了生命裏的大多數時間,自己沒時間去歡喜和憂傷,沒時間停住腳步看看路邊的風景,甚至都沒時間痛哭一場。
這個社會太浮躁、太吵鬧、太冷漠、太物欲橫流,很多人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所以需要有某種東西幫助人們在喧囂中尋得寧靜,需要某種東西拭淨人們被功利主義的塵埃覆蓋的靈魂。
這樣的“忙”在經典裏早就有的,《往生禮讚》將“人於世間奔走鑽營,茫然無定,一旦無常侵逼,則受六道輪回之苦”稱為“忙忙六道”, 善導大師的《日沒無常偈》就說到:
人間匆匆營眾務
不覺年命日夜去
如燈風中滅難期
忙忙六道無定趣
未得解脫出苦海
雲何安然不驚懼
各聞強健有力時
自策自勵求常住